付成程 郭西平 馬超群
【摘要】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學生主要的交流方式,對大學生的認知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都有著較大的影響,使得高校對于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很多嚴峻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網絡視域下大學生教育的特點、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機制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如何利用網絡對高校大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從而為高校大學生黨員的教育長效機制探索提供建議。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黨員 教育
【課題】西安工程大學2017年黨建課題:高校網絡視域下學生黨員經常性教育路徑研究,編號2017DJKT0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97-02
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的使用在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新知識與新文化、接受教育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高校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學生黨員經常性教育工作面臨著一些嚴峻挑戰:日趨復雜的教育環境、理想信念的模糊與放松、學生黨員意識的弱化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突出等。所以,充分地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在理論、實踐、制度等教育環節做出正確的引導,才能探索出高校在網絡普及的現狀下實施學生黨員教育的正確路徑。
1.網絡視域下大學生教育的特點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網絡已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微博、微信以及QQ、抖音、今日關注等的社交軟件通過各種介質的交互運用,使大學生的交流變得更便捷與豐富。但是“網絡社會”不同于現實社會,具有“虛擬性和隱匿性”等特征[1]。當然,網絡為大學生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為大學生帶來了一些問題。大學生由于自身的自控力不足以及對網絡的過度熱衷使得他們無法避免地遭受到網絡的一些負面影響。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需要正視網絡時代給學生黨員的繼續教育帶來的壓力和挑戰[2]。且在高校學生黨員經常性教育工作存在著理論與實踐斷層、填鴨式教育、授課模式單一、效果得不到有效監督等問題。
2.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機制研究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特別是對于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引導至關重要。大學生黨員要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做表率,做給其他同學們看,帶著其他同學進步。高校要通過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從而引導廣大高校大學生黨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黨性修養;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進而增強大學生黨員工作能力,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才[3]。
3.如何利用網絡對高校黨員進行經常性教育
高校利用網絡途徑對高校黨員進行經常性教育,從而增強大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和模范帶頭作用。其主要途徑包括理論途徑、實踐途徑、制度途徑。
(1)理論途徑:網絡學習培訓路徑的研究。借助網絡的途徑給高校黨員上黨課、組織黨員培訓班、過組織生活等,有規劃、有目的地組織好高校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集體學習。倡導高校學生黨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工作學習需要而自主學習,制定個人的學習計劃,利用業余時間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社交網絡的大環境下,除了定期開設黨課和理論培訓班以外,還可以進行日常的思想政治學習和支部組織生活等。通過開辦時事熱點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大型網絡黨校,從而對學生開展長期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黨性教育,使得高校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黨性覺悟,使學生黨員真正的思想、行動上歸屬黨。
(2)實踐途徑:通過安排不同的社會實踐工作和提供志愿服務工作,分配具體事務,責任到人,讓學生黨員在實際行動中體會先進,爭做先進,從而提高黨員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把傳統刻板的教育教學方式與現代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譬如,在宿舍、班級等團體中建立紅色博客、QQ群、紅色網站、網絡黨員活動室等網絡陣地,結合時事熱點,營造良好的學生黨員學習氛圍,創造各種團體學習或個人學習的機會。各大高校可充分發揮專業特點、技術優勢,樹立黨員標桿,宣傳專業典型,彰顯時代楷模,為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需要搭建院系自己的公共平臺,如公眾號,從而建立高校黨建工作的新機制;輔導員也可以通過微信等平臺給予學生更好的指導[1]。要想打破這個壁壘,就必須要讓學生黨員走出去,鮮活的思想引進來,給學生黨員提供一個更廣闊的交流平臺。
(3)制度途徑:目前高校學生黨員在入黨后就放松要求,這種情況下就缺乏一種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來平衡這一現象。大學應當建立相應的制度,比如,利用網絡的虛擬性特點,可以創建公共交流平臺,使普通同學和學生黨員一樣勇于發表自己的言論。在搭建學院或者班級公共平臺時,要先制定好明確的制度體系,重總結,加強監督和監管。在搭建好公共平臺后,應當建立專門的黨員先鋒崗,對于公共平臺進行維護和管理,及時發布相關的黨建信息和黨建學習內容,加強大學生黨員的學習意識。
保持高校黨建工作的活力離不開創新,伴隨著現代網絡媒介的高速發展,高校的大學生黨建工作也需要借助于新的技術手段[4]。面對發展迅猛的信息科技,高校黨建和學生管理的工作者必須要適應時代的潮流,把高校學生黨員真正培養成為大學生群體中具有榜樣力量的模范兵[5]。因此,在網絡視域下對于高校學生黨員經常性教育機制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不斷通過分析網絡視域下大學生教育的特點,探索如何利用網絡對高校大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從而探索高校大學生黨員的教育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江流.“網絡社會”與思想道德教育[J].人才開發,2003(05):38-39.
[2]魏志祥.網絡視域下大學生黨員繼續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4):46-49.
[3]賴澤源,王誠德.大學生黨員經常性教育體系構建之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02):137-139.
[4]李映崇.“微社交”時代下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訓的新路徑探索[J].高等教育,2016(36):49.
[5]周穎潔.關于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的實踐與探究——以國際貿易系為例[J].企業導報,2014(03):190+174.
作者簡介:
付成程(1987-),女,漢族,陜西銅川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