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小學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學科,但在傳統教學中面臨著諸多教學難題。
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科學實驗的作用,提高科學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種難題,喚醒了小學科學課堂活力。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應與時俱進地運用信息技術推進科學探究,提升學生科學興趣提高科學教學效率,助力科學實驗教學,積極整合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增強小學科學教學實效性。
小學科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在實際教學中,觀察事物時沒有地方去觀察,做實驗時器具不夠,教師只能憑借嘴巴講解,但是學生聽得無味;而借助信息技術,迎合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接受水平,學生學習科學便會興趣盎然。再加上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創設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性的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覺,提高學生的興趣;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虛擬化的場景,使得學生身臨其境,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執教《動物世界》《拯救野生動物》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故事情境,播放視頻中有許多學生在平時見不到的動物,豐富多彩的視頻展示使得學生在逼真的視覺和聽覺中近距離感受到了野生動物,給學生的心靈帶來巨大震撼,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課講解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深奧難懂的問題,信息技術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信息資源,能夠將深奧難懂的問題變得淺顯易懂。因此,信息技術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方面具有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如在執教《植物怎樣傳播種子》時,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傳播、風傳播、水傳播,但抽象性思維較差的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利用三維動畫播放植物傳播種子的過程與方式,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虛實互補,使得學生看到種子傳播的詳細過程,學生對植物怎樣傳播種子有了直觀的認識。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了學生作業和練習環節。首先,學生能夠獨立、個性地進行練習,培養了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大大增加了練習量,各種各樣的練習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練習資源。再次,信息技術能夠對學生的練習進行跟蹤與反饋,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掌握不足的知識,并進行教學內容、教學安排的修改與完善。

小學科學課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如保護動植物,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如在執教《植物怎樣度過一生》時,學生種植一株植物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但課程需要學生完成一株植物的變化記錄表,運用信息技術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從種子到結果,對植物一生的過程一目了然,會讓學生感受到植物是有生命的,進而產生保護植物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信息技術助力科學實驗教學,能夠反復模擬自然實驗過程,能由“靜態”變成“動態”,將“無形”變為“有形、有聲、有色”,“抽象”變為“直觀”,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突破了實驗教學難點,大大增強了科學實驗教學效果。一些在限定實驗室中無法進行的實驗,信息技術也可以有效解決。這就彌補了教學條件有限的不足,規范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步驟,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觀察實驗現象;能夠將抽象的科學現象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現象,增強了實驗教學的課堂效益。
首先,信息技術輔助實驗教學。如在執教《熱空氣》時,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較輕”在社會和生活中的應用,如孔明燈、熱氣球等,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其次,利用微課突破實驗教學重難點。如對“雨的形成——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利用燒杯裝水象征河流,酒精燈為燒杯加熱,然后形成無色透明的水蒸氣,放一片冷玻璃形成的水珠,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地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最后,科學實驗操作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要求與步驟,一旦操作失誤,不僅會導致實驗的失敗,也會引起一定的風險,影響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借助信息可對實驗操作進行模擬,并對失誤操作引起的后果進行模擬,增強學生對操作失誤和引起的損害等不規范操作的認識,再進行實驗,會大大增強實驗操作的正確性,提高了實驗的有效性。
總之,信息技術輔助小學科學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的整合,為小學生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科學學習視野,喚醒了小學科學的教育活力,迎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科學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