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奇志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改變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成了教師教學的重點。因此,基于學科素養培養的小學科學課程,如何立足學校實際,借助課程資源優勢,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成了廣大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
小學科學新課程改革致力于更好地實現義務階段的培養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小學科學課程從《自然》走向《科學》,倡導以科學探究為核心,通過不斷拓展科學領域,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科學的樂趣,激發對科學的探究欲望,從而獲取科學新知,逐步形成尊重科學、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小學科學課程應當鼓勵學生通過創造與探究的方式來促進學科學習,大膽引入創客教育。例如,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實驗中,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對比,觀察種子萌發前后杯子中的水含量是否發生了變化,以此來掌握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因此,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利用Arduino套件設計出一個能夠自動澆水的網絡澆花器,學生可以借助傳感器來分析和判斷種子土壤中的含水量。通常,當濕度傳感器輸出值達到300時,則表明土壤水分流失嚴重;當輸出值達到800時,則表明土壤含水量適宜。可見,通過這樣的裝置能夠精確判斷出土壤中的水分值,確保土壤水分保持在一定值范圍內,避免人為澆灌而出現誤差。為了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土壤中的含水量,還可以將所設計的自動澆花器接入網絡,以便學生能夠利用手機、平板、電腦隨時查看。學生則通過觀察,分析植物的生長情況,對比一段時間內的數據就可以直觀的得出種子萌發的關鍵性條件——水分。在這樣的課程實驗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本理論知識,并在實踐操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助力自身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并非僅僅是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概念,還要掌握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與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因此,激發學生科學興趣是關鍵。對此,考慮到學生對科學實踐活動沒開展的實際需求,可以在學科課程中研發以興趣培養為核心,結合科學課程知識的“趣味科學”課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團活動可以固定在每周五下午,由學校教導處統一組織實施,低年級社團活動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比如探究天地、夢幻泡泡堂、動物世界、漂浮大陸等;中高年級社團活動活動則側重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學校特色更為凸顯,使學生不僅能夠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還能夠發展發散性思維,提出一些科學實驗的研究計劃、模型設計以及數據分析等,比如“制作3D眼鏡”“火箭模型設計”“氣象科普”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結合自身實際,跨班級、跨年級選擇拓展課程,通過嘗試不同的拓展課程,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立足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校應當積極開展具有特色的拓展課程,以此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科學教育,參與科技實驗。在部編版小學科學教材中如《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探究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降水量的測量》等,都是具有引導性的實驗。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當積極開發具有特色的拓展實驗課程,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圍繞“環境教育”“道德教育”“氣象知識”“能源知識”等開展小創造、小發明等項目。同時,為了進一步引導科學課程教學與探究性教育的進一步融合,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節能減排”“環保主題教育”“小小發明家”等系統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培養其科學態度。
課程評價是課程實現學生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價值的重要指向標。開展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不斷完善課程設置,激勵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因此,應當立足師生共同發展,建立多元化評價目標、多樣性評價方式的發展性課程體系。對此,教師可以制定《科學課程評價量化表》,包括科學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教材課件質量、教學理念的體現以及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等內容。通過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切實推動小學科學課程的優質化建設。此外,教師還可以制定《小學科學課程實施(備課、上課、作業)評價表》,包括教學效率、教材內容提取、教學重難點滲透、學生實驗開展、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實效性、學生能力培養、開放式課后作業設計等內容。
總而言之,基于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小學科學課程建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積累、不斷實踐、不斷改進方可實現。同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還需要立足學校實際,通過整合課內外資源,設計出開放、靈活、豐富的教學課程,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使其在親身參與、親自實踐中不斷積累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最大化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助力其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