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芬 黃美芳

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探究新知,從中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完善過程,在問題解決中體驗數學的作用,在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數學觀,讓應用數學的成就感形成“正性情緒”,從而激發學好數學的新動力。
《理解腦》一書提到:“情緒腦”中的“正性情緒”是激發人們學習動機的最有利因素,當學習者獲得對新概念理解時,大腦會對此做出積極的反應。實踐證明:囿于教材的教學設計直接導致教學過程鮮有“愉快”體驗,導致數學學習“負性情緒”滋長。設計怎樣的任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正性情緒”?筆者以為:讓學生在應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愉快”情感體驗。于是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凸顯數學應用的任務設計要關注哪些方面?
孔凡哲教授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應圍繞著發現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展開,同時,數學應用意識本身就是問題意識、數學化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簡而言之,應用意識包括現實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現實化兩方面。教學活動要從觀察問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等方面進行思考。下面以北師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確定位置(一)》為例。
了解因韓國部署“薩德”,中國游客銳減對其經濟的影響,思考旅游業對當地發展的益處有哪些?
播放約1分鐘的家鄉實景視頻,家鄉的美景結合動情的旁白。生隨著鏡頭的切換急切地指出景點所在的地點。師:這節課我們一起設計幾條旅游路線,為順昌旅游業發展出謀劃策。
思考:主動對現實生活進行數學抽象,即“現實問題數學化”。以“為美麗的家鄉設計旅游路線”為任務驅動,學生的大腦會對此做出積極的反應,“正性情緒”啟動學生探究的動力。
吳正憲老師認為:“結合具體情境為學生呈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學生真正認識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內涵,才能真正會用,真正地提高應用意識。”
師:如果把這些景點連在一起,就成了一條旅游路線。從城關出發到大干,該往哪個方向走呢?
思考:體現數學化能力的培養。課件中的景點在順昌行政圖上變成數學里的點,景點之間的連線形成數學里的線段,把幾個景點連接起來,是你、我、他都做得到的簡單的數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感知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感受到應用數學描述生活問題是如此生動、簡單,正性情緒的體驗——數學真有意思!
(1)確定方向
理解“偏”字。
師:玩過套圈嗎?套偏了是什么意思?偏左呢?
師:看來偏字說明偏離目標,左指出偏的方向。今天的知識跟它有聯系嗎?
師:指著課件,大干在正北方向和正西方向之間,照套圈的說法說成“偏西”可以嗎?

(課堂實況)部分生反對,認為也可以說成偏北。
師:課件動態呈現偏(扇形,再縮小為角的符號),結合語言描述偏離正西方向偏往北,
師:生活中的套圈僅用偏左就能把圈的位置說清楚,今天為什么要用上兩個方位詞?
生討論……
小結:套圈偏左肯定是針對套的目標而言,參照物不言自明,就省略不說了。而確定位置,參照的方向不明確,描述的位置就含糊不清,所以用上兩個方向詞,用第一個方位詞表示參照的方向,第二個方位詞表示偏往的方向。
思考:放慢、放大“偏”字的理解,是突出重點、突破學生認知易混點的關鍵。本環節先用熟悉的套圈游戲類比,懂得“偏”針對目標物而言的方向;再遷移至確定位置,學生在質疑中激發探究的愿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動態演示,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在這過程中結合語言的描述,讓學生在圖像、符號與數學表達之間轉換。通過討論,確定位置為什么要用上兩個方位詞,進一步理解確定位置中兩個方位詞包含的信息。這個環節學生在“日常數學”與“學校數學”反復的對照中,培養他們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分析周圍生活中問題的心理傾向和思維反應。
(2)確定位置
思考:如何區分都在北偏西區域中的埔上、大干的位置?進一步提出:“如何區分同一角度上的文新、大干的位置?”確定位置的要素:方向+角度+距離。在具體任務的解決中習得。任務設計包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新的問題,再解決問題這些環節,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經歷火熱的思考。
日本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認為:“對學生而言,作為知識的數學通常在出校門后不到一兩年,很快就忘記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么工作,那些深深地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著眼點等,都隨時隨地地發生著作用,讓他們終身受益。”本節課筆者抓住描述路線中位置相對性這一難點,在融錯中積累經驗。
師:從大干出發到城關,大家的意見怎么不統一了?(如下圖)

師:(課件在大干位置標出方向標)觀察圖有什么變化,正確結論是?
師:這下為什么這么肯定呢?
生:用上方向標,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師:你認為解題的關鍵是什么?
思考:方向的相對性是學生認知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遵循數學從生活來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對觀測點變化感知是清晰的,但對觀測點變化引起方向的變化涉及空間想象,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較為薄弱。認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筆者在教學中加強幾何直觀,有意通過“大家的意見怎么不統一了?請觀察圖有什么變化”這樣看似自說自話的過渡語,其實替學生道出困惑,話鋒一轉,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圖中的變化:“你認為解題的關鍵是什么?”任務設計由知識的習得上升到方法的感悟。
師:北偏西30°就是南偏東30°?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師:如果是北偏西n°呢?
師:走同樣的路,描述的路線卻不同,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能發現什么。
師:我們通過什么方法得出這個規律?
師:看來觀察、比較是深入學習的好方法,通過比較就會有新的發現。
師:我們為什么去比較了?
師:現在你又是如何看待錯誤呢?
思考:“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其中的道理嗎?”接著以錯誤為發端繼續提出問題:“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能發現什么。”一直到這個環節的最后一問:“我們為什么去比較了?”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弄清自己錯誤的原因,探索出往返路線中的規律。“融錯”過程讓學生感悟到正視錯誤就能發現“真理”。
練習環節設計開放式的任務,讓學生設計旅游路線,親歷學以致用的過程,體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
思考:設計旅游路線是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環節。什么是數學?數學有什么用?數學怎樣用?這節課傳遞的是服務于生活、讓生活更美好的數學。
總之,任務設計盡量考慮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探究新知,從中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完善過程,在問題解決中體驗數學的作用,在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數學觀,讓應用數學的成就感形成“正性情緒”,從而激發學好數學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