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強(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

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和抗氧化、抗纖維化和對癥治療,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為什么早期規范抗病毒治療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中是關鍵呢?因為慢性乙型肝炎可以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病情進展的關鍵誘因是乙肝病毒載量,所以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的關鍵是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后可以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發生的比例。
抗病毒治療必須掌握好適應證,一般適應證包括:①HBeAg陽性者,HBVDN A≥105拷貝/m( l相當于20000IU/ml);HBeAg 陰性者,HBVD NA≥104拷貝/m(l相當于2000 I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療,ALT應≤10×ULN,血清總膽紅素應<2×ULN。③ALT<2×ULN,但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 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
對持續HBV DNA陽性、達不到上述治療標準,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應考慮給予抗病毒治療:①對ALT大于ULN且年齡>40歲者,也應考慮抗病毒治療;②對ALT持續正常但年齡較大者(>40歲),應密切隨訪,最好進行肝組織活檢;如果肝組織學顯示Knodell HAI≥4,或炎性壞死≥G2,或纖維化≥S2,應積極給予抗病毒治療;③動態觀察發現有疾病進展的證據(如脾臟增大)者,建議行肝組織學檢查,必要時給予抗病毒治療。在開始治療前應排除由藥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應排除應用降酶藥物后ALT暫時性正常。
慢性乙肝患者必須接受長期抗病毒治療。首先要終生定期監測,并根據病情發展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其次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規范化治療:無論是干擾素還是核苷酸類似物都應該掌握好適應癥、劑量和療程,做到合理應用,用藥過程中及停藥后加強監測,保證安全治療。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沒有減量使用的用法,應堅持按時按量服用,不可擅自停藥。指標恢復正常后應繼續按原劑量用藥,以鞏固療效。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乙肝患者一定要及時到正規的專科醫院和科室救治并進行規范化治療。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或療效不佳時須立即就醫,不可隨意停藥,應咨詢醫生后再確定是否繼續原有治療或換用其他藥物。(2)個體化治療:由于每個HBV感染者感染方式、年齡、免疫狀態不同,而且每個感染者病毒水平高低不一,變異情況各有差異,對于藥物的反應性也有不同。因此應根據機體特點采用個體化的治療方案。(3)適當延長抗病毒治療的療程:對于獲得部分應答、無不良反應的患者,應在嚴密監控下適當延長療程,減量維持治療,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療效,降低停藥后的復發率。在進行抗病毒治療的同時,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采取抗炎、保肝治療,免疫調節治療,抗肝纖維化治療。此外,合理營養、樂觀心態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慢性乙肝的治療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