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體育舞蹈將剛與柔完美結合,對高職舞蹈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我校體育舞蹈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新的教學方案中,從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概念出發,論述了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分析了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支架式教學;體育舞蹈;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02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22
一、支架教學模式研究背景
目前,體育舞蹈教學在高職院校中得到了廣泛的開展。許多高職院校的數據也表明,支架式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有好處的。在促進大學生體育技能的提高方面,相關的理論研究還不成熟,體育習慣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生的身體素質仍然不理想甚至不如中學生,所以仍然存在一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以我院體育舞蹈專業8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調查問卷。本文探討了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試驗開始前的回收率為98.33%。對8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將奇數作為實驗組,對問卷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偶數作為對照組確保這個查詢是有效的,實驗組采用支架式教學。
二、舞蹈教學在高職院校支架式教學模式中的實驗意義
(一)課堂教學設計激發學生主觀學習積極性
支架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對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隨機調查,即通過設計認知目標構建教學框架。重點調查學生的自主學習。53.94%的學生基本了解體育舞蹈項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支架式結構對體育舞蹈教材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華爾茲舞和快步舞引入現代舞,提高課堂吸引力。同時,對體育舞蹈的競賽組織和裁判員的工作內容進行了闡述。在高職舞蹈教學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結合高職體育舞蹈教學的目標,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舞蹈熱情。
(二)實驗環節設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在高職舞蹈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上,要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完成學生的學習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完善教學評價,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三)創新傳統高職舞蹈教學實驗步驟
在傳統的高職舞蹈教學模式中,學生很難獨立思考。在高職支架式舞蹈教學模式中,采用匿名法對體育舞蹈專業學生進行認知問卷調查。師生互動更多,實驗主體獨立。學習問卷有更多的創新可能性,最后對實驗進行了評價。
(四)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無顯著性差異,其余三項指標比較,P值小于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學生的爆發力和靈活性都受到支架式體育舞蹈教學的支持。通過測試后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比較,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支架式體育舞蹈教學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顯著作用。
三、高職舞蹈教學中支架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分析
一是教師應引導舞蹈理論知識,教學各舞步的要點、基本步驟等。教師講解舞蹈的創作技巧,恰恰舞是一種節奏活潑的舞蹈,其情感表達十分強烈,對娛樂、體育鍛煉和身體健康都有積極的影響。在恰恰舞的創作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音樂,結合個人的技巧和情感特征。舞蹈編排過程要求舞蹈者以良好的姿態應對,合理把握時間,充分利用舞步的要素,最熟練、最全面地表演恰恰舞。
二是引導學生獨立探索過程中,學生能夠獨立分析問題,激發他們分析新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技能特點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
三是知識的形成體系。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在支架式系統中進行探索、學習和攀爬。師生協作學習促進教學結果評定,構建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學習和鞏固知識技能。在對教師個體、學生個體的學習評定時,教學結果評定始終要以課堂規律為基本原則。
四、結論與建議
在支架式教學過程中,將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院校體育舞蹈教學是可行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舞蹈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后的舞蹈教學中,要引起重視,因材施教,完善理論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教師應合理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支架式教學的優勢。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加強支架式教學在高職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高職院校體育舞蹈教學的效果。支架式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的認知能獨立解決問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時,教師應及時拆除支架。此外,通過構建教學框架,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支架式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的重要性和難度,指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志曉.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應用[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
[2]劉尚武,張潤紅.支架式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專業健美操教學的實證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劉貴友(1975.11— ),男,漢族,重慶人,中級教師,研究方向: 體育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