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升 吳淑麗
【摘要】一篇課文,在教學內容即“教什么”確立之后,其實是過程的順暢與否,決定這課堂的質量和效率,部編教材力圖在語文學習的知識能力之間建構體系,讓教師之教有章可循,讓學生之學有法可依。課外篇目的單篇教學,置于學生學段,參照學生學情,也能實現階段目標。
【關鍵詞】《消失的年聲》;設計;過渡;肖復興;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備課的著眼點和思路
《消失的年聲》,八年級上期末段,學生已經學會了什么?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能學到什么?老師能通過這篇文章教學生什么?反復研讀文本,面對文化符號的消失,作者是悲沉,是遺憾,是痛心,是無奈,還是惋惜?都有,但是面對歷史的變遷,肖復興更多的也是默默承受,更多的是發出呼喚:
“過年,怎么可以沒有年的味道和聲音?”“年味兒,如果是現實主義的,年聲就是浪漫主義的。兩者的結合,才是年的真正的含義。不是嗎?”
結尾兩處反問,大段議論,告訴我們的是傳承守正,創新發展,年俗文化才能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在對文本核心內容解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參照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散文單元學習目標,核心內容定在:閱讀這篇散文,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培養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通過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據此確立目標:(1)了解消失的年聲;(2)理解年聲消失背后的情感;(3)探尋“年聲”的文化內涵。
依據教學內容確定合宜的教學活動過程,設計4個環節:一是聆聽年聲的回音;二是體味年聲的情緒;三是思考“年聲”的內涵;四是探索“年聲”的腳步。
二、教學設計的邏輯
(一)有效導入
據文本解讀作者最后的文化呼喚,還是選擇歡愉、明快、鮮明的畫面,春晚之前快節奏的喜慶氛圍的視頻納入眼簾,節奏有快有慢,形式有古有今,場景大街小巷,人物男女老少,正是合家歡樂的時候。視頻前的導入語言不可隨意:
“過新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其間,有很多習俗已然成為這個文化符號的標簽。現在,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段過新年的視頻,仔細觀察,看看其中有哪些過年的習俗?”
從視頻過渡到文本也不容忽視:
“其實同學們看到的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有一些已經漸行漸遠,慢慢從我們身邊消失了。就像肖復興所感嘆的一樣,現在的城市里,鞭炮聲少了。他因此也聯想到了其他消失的年聲。請大家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消失的年聲還有哪兩種。”
(二)邏輯層次
教學過程作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邏輯性和層次性對于整個課堂連貫性尤為重要。一氣呵成的課堂,促使學生思維含金量不斷提升。
1.在學生提取出“踩歲”聲和賣金魚的吆喝聲,先進入“踩歲”聲:“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踩歲聲,看看作者筆下哪些地方表現出人們對踩歲的喜愛?”這個過渡問題是很講究的,“喜愛”是對作者敘述“踩歲”聲的情感定調,這是收;“哪些地方”需要學生進入文本尋找,詞、句均可,這是放;“表現出”需要學生對文本進行賞析,這是限。學生進入到重點句子的賞讀:“稈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聲音踩得越響越好,越響越吉利。”順勢進行朗讀指導:“踩得越碎越響,心情就更加歡快,能不能試著讀出這種歡快?”(指導朗讀:邏輯重音/情感重音:句式對稱,情感遞增,重音更重)
2.歡快的閱讀后,是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這種快樂:“如此歡快怎能錯過?咱們來體驗一下‘踩歲。”一個反問,再次強調了“踩歲”聲中的“歡樂”;一個陳述,直接進入體驗活動。
3.從“踩歲”聲到賣金魚的吆喝聲:“人們通過踩歲,趣味的諧音中寄托著自己追求幸福美好的樸素愿望;一如賣金魚的吆喝聲給人們帶來‘吉慶有余的吉利。作者是如何描述吆喝聲的?”“如何描述”,指向明確,學生在文本中尋得“清冽、清爽、韻律、新年交響樂”,賞析這份吆喝聲的美妙、干凈、清脆。
4.歲月中逝去的不只是兩種聲音,還有一些文化符號:“但是,作者生命中的‘踩歲和‘賣小金魚兒的吆喝聲還是慢慢消失了,伴隨著一起消失的還有哪些東西?”“伴隨著一起消失”,限定了“哪些東西”的范圍,將學生的視野再次擴大覆蓋到文本,由內容之“品”回到內容之“尋”,暫時解壓學生思維。
5.物不同,情有異,但“以物寄情”大抵是現代散文的通性,“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郁達夫),這里要避免代入感,用學生自己的經驗去代替作者的體驗,過渡語及問題要尤為注意:“伴隨著這些老北京風物的漸行漸遠,肖復興有著自己的懷舊情緒。正如文學評論家古耜在《略說肖復興散文》中所言: ‘他的散文懷有古典情致、平民情結和懷舊情緒,作者在懷舊當中,抒發了哪些情感?請同學們在字里行間找一找。”
核心詞句即為尋找肖復興文字中抒發的“肖復興自己的懷舊情緒”中的“情感”。“字里行間”又回歸到文本的內涵,使學生調動自己的經驗,去體會和分享作者的人生感受。
6.議論段需要重點思考,如此大的篇幅,有或沒有,多或少,都對文本的核心內涵(作者的終極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些所有的情感,都凝聚成最后一段深深的思考。”
(1)朗讀的策略:放聲自由讀——齊讀——教師跟讀,重語言情景感染。
(2)在教師跟讀時強調一組反義詞:“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老師在朗讀的時候特別強調過幾個詞語,看看大家耳力如何?”“吃,玩”“農業,物質,精神”“年味兒,年聲”,“請大家關注這些詞,結合文段,你覺得作者發出了怎樣的呼吁和期望?”這個問題經過反復斟酌,選定“呼吁和期望”,是作者面對消失的年聲,消失的文化符號的遺憾之后思考之后發出的呼喊,憂悲是有的,但絕不是絕望,而是跨越了時代、人生甚至是無奈后的堅強面對、真情呼喚。一如肖復興自己所
言:“我知道懷舊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我卻時常難以擺脫懷舊情緒的侵擾。我知道,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還是我們這一代人在劫難逃的命運。”
適時總結:
“是啊,這段長長的文字,有作者的遺憾,更有向人們發出的真切希望,希望人們在吃得豐富的同時,玩得更有趣味;有物質的追求,也有精神的追求;既有現實主義的年味,又有浪漫主義的年聲。二者結合,讓年更有內涵。”
過渡緊跟:
“然而,時代的車輪碾過了農業時代,我們其實不必有過多的惆悵,因為歷史的航船是沒有返程票的,昨天的太陽是曬不干今天的衣服的。”
“現在,我們可以用哪些方式來保留過年的習俗讓它們得以傳承、創新?”
這是提升學生思維的好時機,作者發出呼吁。在今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脈相承,如何去傳承、創新?學生思考的落腳點是“保留過年的習俗”,這就要求這種思維的跳動高于文本又不脫離文本,還是需要調動自己的經驗,體認肖復興的人生感受。
7.文化的自信,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
三、結語
“時代在變,精神不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變。今天,我們在這里守望傳統文化,期盼文化創新,建立文化自信。讓我們行走在文化之路上,不停探索。”
“合宜的教學內容”“邏輯清晰的教學過程”“牽一發而動全課的主問題”,這些精妙的教學珍珠,輔之恰當的過渡語言,串成高效有質的課堂。
也常有思考,設計少一些,生成多一些。事實上,好的教學設計,主層次之內的小環節,恰如其分地處理,也不可或缺,這里又將需要“隨機應變的課堂點評”,才能達到課堂的駕輕就熟和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