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



鄉村振興戰略應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就業下降問題,鄉村振興應是城市反哺農村,圍繞城鎮發展,建立起城鎮-農村在產品市場和就業市場的協同。
一、文獻綜述
對于城鎮化的研究,學者們研究和分析樂已完成城鎮化的國家城鎮化道路以及中國在城鎮化中面臨的問題,總結了美國以發展小城鎮實現城市化,英國是發展鄉村工業從而帶動城市化更進一步,而日本的城市化是通過促進以大都市圈為主、大中城市與中小城鎮并存的模式(孫紅、張樂柱,2016),對于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英國的城鎮化道路能提供更多的借鑒思路,英國為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問題,大力推動了農業發展模式的改變,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和工業化(萬遠英,2014)。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中,劉登強,王歡歡(2016)認為從人口城鎮化角度出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結構不均衡,城鄉二元制阻礙人口城鎮化;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固定,難以轉變;在人口城鎮化進程中難以向農村地區推廣城市文明的進程,解決方法包括促進農村環境和城鎮化人口質量,創造出吸引新一代人回鄉發展。袁中許(2018)提出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在社會主義本質體現和城鄉資源要素協同方面存在共同質態屬性,客觀存在這“共生演進”和“互動演進”的規律關系,這種內在關系使以新型城鎮化為動力引領,形成雙螺旋式共同發展模式應成為未來城鎮發展的選擇。
在進一步討論鄉村振興與城鄉發展的關系時,王成禮,薛峰(2018)認為要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城市和鄉村共享社會進步和改革開放的“紅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奮斗目標,不僅要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挑戰與困境外,還要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分配結構、就業結構和社會保障結構的形式。而在城鄉就業問題上,王會娟、曲雙石、陳錫康(2016)提出無論從直接還是完全就業群體乘數角度來看,城市就業對就業市場、收入和消費的影響大于農村就業。蔡繼明(2018)在“新常態下的增長動力及其轉換”,在研討會上提出要必須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二、數據和模型
(一)數據說明
本文數據中的就業人員、農村就業人員、城市就業人員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農村人均收入數據、人均消費數據和消費結構數據來自《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二)模型建立
1.分析城鄉就業關系。
(1)對城鄉就業數據進行單位檢驗。
對城鄉就業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表示農村就業數據、城市就業數據為X、Y。
由于ADF的值-1.648378、3.877734分別大于其臨界值,即存在單位根,表明城鎮就業數據和鄉村就業數據為非平穩序列,而一階差分ADF的值為-3.768443、-4.745675分別小于其臨界值,即沒有單位根,它表明城鎮就業數據和鄉村就業數據是一階單整序列。
(2)對城鄉就業數據構建ARDL模型。
y=c+α*y(-1)+β*x+γ*x(-1)(1)
調整后方差為0.987028。從長期分析來看,當城市就業增加一個單位時,會減少-4.37個單位農村就業,這與王會娟、曲雙石、陳錫康(2016)運用完全就業群體乘數測算得到的結果相反,一個完整的就業群體乘數是,城鎮就業增加可以拉動0.83個農村就業,推動城鎮新增就業0.35個。測度結果不同可能來源于鄉村人口和就業的變動。
(3)分析城鎮就業和鄉村就業變化趨勢。分析1978-2016年的城鄉就業變動趨勢,城鎮就業人數和總就業人數保持逐年增加的趨勢,但鄉村就業人數自1978年增加到2000年左右開始下降,到2008年左右,城鎮就業人數超過了鄉村就業人數。
但從就業占比分析,1978年-1990年城鎮就業占比高于鄉村就業占比,1990-2016年城鎮就業占比低于鄉村就業占比,鄉村就業占比一直保持著穩步上升的趨勢,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民工的出現導致農村人口就業率提高。
從人口總數上來看,農村人口占比從1978年的0.8逐年下降到0.4,城鎮人口占比自2010年左右超過了農村人口占比,城鎮化進程推動了農村人口遷移到城鎮。
農村人口自1978-2016年間自城鎮化開始后,人口數目不斷減少,這是城鎮就業數據對農村就業數據有負向關系的原因。自城鎮化進程,城鎮居民不斷增加,農村居民不斷減少,雖然城鎮居民的增加帶動了城鎮就業數目的增加,有利于創造更多的農村就業崗位,但農村居民數目的減少使得農村就業數目不斷減少。
2.分析農村收入與城鎮化關系。常見的研究方法多構建固定參數的回歸模型,在估計參數隨時間變化的模型時可能存在誤差,本文利用估計變參數的狀態空間模型分析農戶收入與城鎮化的關系。
量測方程構建因變量和狀態向量、自變量之間關系的回歸函數。
(2)
t=1,2,3…,表示樣本長度的是t,表示k*m矩陣的是Zt,稱為量測矩陣,表示k*1向量的是dt,表示k*1向量的是ut,是不相關擾動項,其均值為0,協方差矩陣為Ht.
狀態方程構建狀態向量與其滯后階的回歸函數。
(3)
t=1,2,3…,Kt表示m*m矩陣,稱為狀態矩陣,ct表m*1向量,Rt表示m*g矩陣,t表示 g*1向量,它是一個連續不相關的干擾項,平均值為0,協方差矩陣為Qt。
模型構建
在分析城鄉就業問題后,進一步分析農村就業率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構建狀態空間模型:
量測方程:
狀態方程:
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對農戶收入和城鎮化進行單位根結果如下:
檢驗結果說明農戶收入和城鎮化均是一階單整,可構建狀態空間模型。
狀態空間模型:
根據表可知,城鎮化對農戶收入的推動效果,90年之前不斷上升,90年之后不斷下降,近年來已呈現負面影響。
三、結論和對策
自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中國提出了五大任務:去庫存、去產能、降成本、去杠桿、補短板,加上我國勞動力工資上升,導致一些高勞動力需求和低技術需求的制造業尋求轉型。
(一)近年來導致就業市場出現兩大新發展:產業轉型;人才爭奪戰
1.產業轉型——東部產業升級,西部產業承接。東部城鎮就業市場正處于低技術型人員過剩,高技術型人員緊缺的情況。改革開放40年來,城鎮就業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給鄉村就業人員,中國也正是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世界工廠完成了初始的資本積累,但隨著經濟發展,城鎮的經濟支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在謀求機械化高科技化轉型。如近年來資本市場中大熱的獨角獸公司,這些獨角獸公司代表了這些年來來城鎮公司發展的趨勢,依靠著高科技的發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不再依靠人力作為競爭方面的優勢。因此,對于城鎮就業市場,市場需求經歷了結構性變化。
2.人才爭奪戰。產業結構的調整,反映在去年到今年的引人注意北京疏解計劃,昭示了超大型城市及大型城市對大量未就業的低技術勞動力停留在城鎮的擔憂,中國城鎮化開展至今并未出現嚴重的貧民窟問題,但對于無法在城鎮找到合適就業崗位的大量勞動力而言,長時間后是否會貧民窟以及后續的問題都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簽證永居”“真金白銀”等招才引智利好頻出,城市管理者相信人才是未來幾十年發展的基礎。
(二)鄉村與城鎮矛盾
鄉村振興戰略要為城鎮化進程解決農村相關產業問題以及農村人口就業問題,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發展矛盾,農村文化與城鎮文化之間的矛盾近年來開始顯現。
1.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發展矛盾。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為城鎮發展提供了資金以及勞動力,但在40年的改革發展中,城鎮居民享受到了大部分的城鎮發展便利,而農村地區長期以來成為城鎮經濟發展的犧牲品,污染排放等問題影響著農村地區的發展。
2. 農村文化與城鎮文化之間的矛盾。傳統的農村文化中包涵著大量的糟粕思想,對女性的壓迫思想和父權思想與城鎮文化不斷沖擊,體現為“鳳凰男”群體以及“滴滴事件”。鳳凰男群體表現為農村傳統糟粕思想強行與城鎮文化融合,壓迫女性,維護傳統父權等思想與城鎮文化中男女平等思想不斷出現沖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