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李爽
摘要:新媒體的發展與進步作用在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和人際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吉林省作為一個教育大省,擁有眾多高等院校,勢必要順應新媒體的發展潮流,重視思想教育,改善大學生日益冷漠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新媒體 人際關系 吉林省地方高校
新媒體是指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利用衛星和互聯網,通過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一系列數字護平和設備,數字電視機為人們進行傳媒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的特點是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主要有數字化凸顯、即時性、個性化、交互性化及信息內容的豐富與便捷。
一、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變化
吉林省擁有眾多高校,大學生數量排在全國前列。因此,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根據網絡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我們發現吉林省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發生了以下變化:
(一)交往趨于平等化
新媒體環境下的人際交往,讓大學生不會特別注重人際交往中對方的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等。與傳統的交往方式相比,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趨于平等化,自由化。
(二)交往范圍逐步擴大
現代大學生的交友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周邊,而是通過新媒體將自己的擇友范圍逐步擴大。網絡的發展讓地球變成了“地球村”,大學生也開始樂于去尋找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甚至也愿意去結交外國朋友,感受異國風情。大學生的交友范圍也擴大到了以往難以想象的地步。
(三)交往趨于冷漠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部分學生的交流僅為網絡聊天,很少有面對面的來往。他們通常和授課教師之間交流很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老師與學生彼此之間很難有深刻的印象。根據騰訊教育與中國青年報社共同進行的校園人際關系調查數據指出,表示人際關系一般的占54%,感覺比較溫暖的占6.1%,感覺有點冷漠和很冷漠的分別占14.6%和3.9%。
二、吉林省地方高校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人際關系淡漠的原因
(一)新媒體混亂大學生社會角色定位
從虛擬回到現實,很多大學生很難適應這個過程,因為回到現實中意味著要承擔很多義務、要受到社會輿論、道德的約束。這種角色轉換的沖突給部分大學生帶來對人格的影響是嚴重的,當大學生無法適應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心理扭曲、雙重及多重人格等心理疾病就很容易發生。從而導致大學生角色混亂。
(二)新媒體淡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深受新媒體的影響。網絡是大學生混淆了其與現實世界,模糊了大學生對自己的社會定位,讓他們難以理解自己的社會中責任感。然而在網絡上,大學生往往會盲目從眾,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這極不利于培養大學生樂觀向上的社會責任感。
(三)新媒體減弱大學生現實溝通能力
當在人際交往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難時,大學生往往愿意通過上網來排解郁悶,放松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逃避現實。對于網絡的過分依戀使得大學生開始逐漸忽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對人際交往失去興趣,減少參加人際交往的時間,疏遠人群,使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斷降低。
三、新媒體背景下吉林省地方高校優化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對策
(一)政府加強網絡環境建設,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
當前,我國互聯網迅速發展,網絡信息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影響不斷加深,對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越來越大,因此,建設網絡文明環境的問題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這就需要不斷完善新媒體交往法制建設,制定相關法規,建立健全新媒體人際交往安全體系,加強監督機制建設,把網絡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總體布局,讓大學生在文明的網絡環境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二)學校開展心理教育輔導進行人際交往能力訓練
吉林省地方高校應當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普及法律知識,真正讓大學生了解到國家對于新媒體人際交往的監管;同時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應當具有心理診斷和干預矯正作用,能夠讓大學生真正的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所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三)學生建立正確的用網觀念
大學生應當建立良好的用網習慣,自覺過濾網絡上的不良信息,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不沉迷于網絡游戲而荒廢學業和人際交往。同時大學生應積極通過網絡獲取專業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充分利用網絡上海量、先進的信息來提高自己,為將來走向社會而充實自己。
四、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要使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交友觀念,真正走出去建立自己的良好人際關系,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一方的努力。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國家,學校和大學生本身相互配合,努力構建一個內外兼顧的社會責任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姜新瑞.當代網絡社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影響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7:67-69.
[2]李亞宏.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信任問題研究[J].新聞傳播,2018:116-117.
[3]徐赫卿.人際關系的實質——基于社會交換理論[J].才智,2017:221.
[4]冬潔.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5.
[5]張旭.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引導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