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對于學生的成長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小學德育教學的主要課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應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05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45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性發展為目的的課程,該課程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小學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1]。雖然該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側重于理論的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強。素質教育改革倡導合作學習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將其應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悶頭學的現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交流與探討,開闊了思維;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符合新時期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小組合作學習應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的指導流于形式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求教師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學效用。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合作學習是否能夠順利應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師不認真對待學生的分組,只是流于形式,對于基礎差的小組成員來說,學習能力無法提高,嚴重影響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小組成員過于固定
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對學生進行分組,但是就目前的分組現狀而言,大部分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分組,而且這種分組具有長期性,忽視了學生的愿望與實際需求。從長遠來看,小組內的成員基本固定,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與品德與社會教學提高學生能力的目標相違背。其次,小組成員過于固定不利于新思維的碰撞與交流,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學習興趣。
(三)小組成員之間缺乏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小組成員間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缺乏合作精神。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討論環節,小組內成員不能夠有效地分工合作,常常為了一些小事,如小組內誰應該第一個發言等問題而產生爭執,在教師要求小組交流時也不能有效聽取別人的意見和見解,學習效果受到嚴重影響[2]。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將教學活動與生活環境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學習過程中來。例如,在關于禮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然后策劃禮儀大賽,小組成員之間合作設計參賽禮儀內容,最后讓學生進行評價,評選出最佳的禮儀小組,讓學生了解并親身實踐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發揮合作學習的引導作用
雖然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小組合作與交流情況給予指導。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時能夠合理分析問題,如在討論過程中如何聽取別人的意見,如何正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分歧與質疑,怎樣妥善接受與處理等。為了調動小組內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小組成員可以定期輪流更換,注重對于小組內所有成員能力的培養,避免顧此失彼,切實提高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三)確定合作學習的主題
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要求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完成對新知識的掌握,因此,確定合作學習的主題至關重要。教師在品德與社會備課時,要根據教學目標,深入研究教材,聯系生活實際,精心選擇具有討論價值、適合合作交流的題目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的數量一般限定在1到2個,問題的選定應具備一定難度,小組成員之間能夠產生思考的興趣與動力,小組成員討論的次數也應當予以合理控制,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夠有機會發言,集思廣益。
(四)合理劃分小組成員
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將興趣愛好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從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率。例如,在學習《合作的樂趣》時,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小組的學生完成一項手工作業,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興趣,喜歡搜集素材的學生分為一組,喜歡繪畫的學生分為一組,有的小組成員可匯報成果,以確保每一個學生有事情可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小組成員隨時進行調整,以維護小組間成員學習水平的平衡[3]。
三、結語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目前該方法在應用時存在教師的指導流于形式、小組成員過于固定和小組成員之間缺乏合作精神等問題,應采取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教師發揮合作學習的引導作用、確定合作學習的主題和合理劃分小組成員等措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楊萍.品德與社會課中探究式學習的具體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2015(9):24.
[2]胡振芳.小組合作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藝術,2017(4):43.
[3]吳佩英.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6):92.
作者簡介:李維永(1962.9— ),男,漢族,山東鄒平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責任編輯 李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