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君雅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PBL項目式閱讀教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思辨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下,讓學生圍繞閱讀問題開展學習和討論,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能動意識,從而為高考閱讀贏取高分奠定基礎。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語文PBL項目式閱讀教學方式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高中語文;PBL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與傳統高中語文課堂以教學內容為重點、以教師教學為核心模式不同的是,PBL教學法更注重對學生思維意識和實踐意識的培養,教師通過提出適當的閱讀問題,激發學生對閱讀語篇的興趣,使其能夠在生動具體的閱讀情境中體會語文閱讀內容背后的含義,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討論和課堂環節中,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PBL教學法的基本內涵
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形式,放棄了原來以教師為課堂核心和主導的教學原則,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除此之外,PBL教學法同時還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教學目標,要求教師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和合作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PBL教學法更注重對問題情境的設置,也就是要讓學習任務和具體的問題掛鉤,教師引導學生帶著疑問來學習和探究;它還要求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情境最好是真實的,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現狀,將復雜的學習內容和知識點置于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可以在自主努力和合作學習的情況下有效破解難題。由此可見,PBL教學法是以實際的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素質的發展為核心,以教師的引導為關鍵的啟發式教學模式。其精髓就在于有效發揮問題對學生的引導,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PBL教學法的設計過程和優勢
(一)PBL教學法的設計過程
PBL教學法的設計具體來講由兩大部分組成,首先是過程模式: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先提出問題,上傳到班級學習群中,由學生在課下查找資料,在查找的過程中可以自由編組,在課上形成討論和探究,由教師進行綜合和分析,優化學生的探究過程。其次是課堂模式: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先按照學科重點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教材和文獻等資源,結合教案中的內容設計課堂問題的難度,并將問題提前發布到班級共享群中,要求每一位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問題預習教材,并查找相關資料,自由分組進行討論。在課上,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集中探究,由其他教師和同學研究其中的不足之處,教師對其中的重點內容進行引導和答疑,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 ? 能力。
(二)PBL教學法的優勢
PBL教學法要求教師盡量“退居幕后”,將課堂的主舞臺還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從預習開始,經歷聽課、復習和考試等多重步驟,將復雜的知識點精細化,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點播和引導,教師在此過程中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同時還是信息的咨詢者和學習內容的引導者。PBL教學法的優勢具體來講:
首先,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相對輕松和民主的學習環境,使其能夠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自由發揮、暢所欲言,全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相互借鑒、交流、分享和傾聽的過程中提煉有效信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PBL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盡量將與課程相關的問題暴露在課堂當中,在相互討論和合作學習中加深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進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包括信息檢索能力、文獻查找能力、閱讀傾聽能力、邏輯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老套,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意興闌珊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和更新,當前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已經認識到在閱讀中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注重對教學大綱的研究,從課文原始內容出發忽略了開發課外閱讀資源的重要性。在實際講解課文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印象,逐字逐句地講解,填鴨式地向學生傾倒自己的想法,不僅使學生的學習地位越來越被動,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實踐環節當中來,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來說都具有不利的影響。
(二)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教師教學方法墨守成規
一些高中語文教師的思想長期受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難以滿足當代高中學生對語文閱讀素材和理解的要求,對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來說也具有一定影響。而且很多教師在上語文閱讀課的時候,都運用同一類課堂套路,教師先為學生介紹文章的大體風格和作者的生平簡介,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回顧和理解教材,在文中尋找答案。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基本都是按照教師的思路來回答和審視問題,思維被固定住的同時也難以調動其主動思考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雖然掌握了固有的答題模式,但是想象力和創造力卻被大大限制。
(三)學生課業沉重,課外閱讀時間匱乏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大多都是在課堂之上完成的,教師對學生課外的引導較少,而光靠學生的自制力也很少有時間和主動性在課下進行閱讀。具體來講,主要是因為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認為課文內容的閱讀對成績的提升來說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進行額外資源的拓展。其次就是教師為學生拓展的課外資源具有局限性,不是與課文題材相關的資源,就是課本所截取文章的整部作品,這些內容與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嚴重不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四、高中語文PBL式整體閱讀教學的方法
(一)讓學生獨立學習總結學習方法
想要有效促進PBL式整體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先為學生弄清觀點,然后在逐步定義問題的過程中,設計與時俱進的、能夠滿足學生素質發展的問題導向性閱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在小組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總結閱讀方法和技巧。在此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知道如何才能獲取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查找有針對性的工具書,到圖書館查找館藏文獻,或者上網有針對性地搜索所需信息等。
例如在講到必修一中老舍的一篇文章《想北平》的時候,全文作者都用一種充滿鄉愁和趣味性的語言,描寫自己對北平的懷想和依戀。教師在利用PBL整體閱讀教學法的時候,可以先從作者出發,讓各學習小組預習查找與老舍相關的生平寫作資料,以及曾經在低年級學習過的老舍的文章。在上課時,想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深切濃烈的鄉愁,可以先從語言美的角度出發,讓學習小組多次通讀課文,找出其中蘊含京韻的詞語,包括差點事兒、擠得慌等地道的北平本土方言,讓小組帶著問題重新閱讀,看看這些詞語能夠表達出作者哪些濃烈的情感。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明確表示對北平方言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幫助這些學生查找與北平方言和當時背景環境有關的文獻資料,開闊學生的眼界。
(二)七部法與閱讀教學法的有機融合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七部法,也就是從弄清概念開始,通過有效定義問題,利用頭腦風暴的過程,對文章的結構和布局構建和假設,確立學習目標,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概括和總結知識點。
例如在講到必修三魯迅的《拿來主義》的時候,魯迅作為文學大家,其文壇地位對學生來講自不必多講,因此讓學生事先預習,在課堂上簡單探討一下魯迅的生平背景和創作風格即可,也就是搞清學生已經知道的問題。通過反復閱讀文章,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總結課文觀點并提出實際問題:到底在作者眼中,什么是拿來主義?從作者的角度來看,為什么要實行拿來主義?文章中與“拿來主義”相對應的觀點是什么?兩者之間存在哪些聯系和區別?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哪些段落中讀出來,分別畫出來并在小組形成討論。這個過程是學生需要知道和有待發現的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讓學生有效感知魯迅文章的魅力。
(三)集體反饋問題并積極實現教學目標
在探究和解決完問題之后,還應該要求學生對問題的內容和交流成果進行反饋和補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清楚還原每一個知識點,并在交流過程中感受和接受全新的觀點和思想,提升學生的概括和總結能力。
例如在講到《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對于名著的品讀和學習,每一小組都會呈現出不同的學習方式。而且大多數學生對于這部名著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很多學生已經利用假期看完了全書,很多知識點和情感表達已經在閱讀的過程中推理或演繹出來,對于其中的人物關系也有所了解。因此在最后匯總觀點和學習方法的時候,教師應該對學生還未透徹了解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對接。例如,有的小組可能主要對節選中人物的性格進行了總體的把握,有些小組則可能主要針對語言的藝術性進行探析,還有些小組對《紅樓夢》的思想內涵進行了粗略的把握。這些觀點和成果都是每一位學生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在相互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為學生深入了解文章,提升閱讀技巧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采取PBL式整體閱讀教學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閱讀實踐中來。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對閱讀情境的創設,通過與學生合理設置問題,幫助學生攻克閱讀難關,總結閱讀技巧和方法,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為提升其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麗萍.淺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方式的優化[J].英語廣場,2018(7).
[2]吳忠孝.PBL移動學習與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創新[J].教師教育論壇,2018(6).
[3]薛淑娟.高中語文PBL閱讀教學方式與價值審視[J].課程教育研究,2018(2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