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求實的素質,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循序漸進。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以往的作文教學,片面強調寫作技巧,寫作要求過急過高,在培養出一小部分寫作“尖子”的同時,也“培養”起了虛假的文風,更使大部分學生視作文為“畏途”。作文教學走入了誤區。怎樣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寫作能力?如何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多年以來,許多老師都在思考、探索這一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在數十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做過一些嘗試,現簡要總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努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1983年師范畢業后,我在山機一廠子弟學校執教初中語文。第一次作文測試,發現“優等生”不足五分之一,我心急如焚!于是增加作文次數,強調寫作要求……作文寫了一篇篇,批語打了一條條,情況仍無明顯好轉,反而使師生皆感身心疲憊!
在走過一段急于求成的彎路后我開始意識到,要想使學生寫出令人滿意的作文,首先要教給他們的不應是“怎樣寫”,而應是“寫什么”,即首先要培養、鍛煉學生對周圍人和事物的觀察能力。如果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背誦再多的“寫作技巧”又有何用?
為了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對剛接手的一屆新學生,我首先要求他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并突出強調:(1)觀察,不能局限于“看”,要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感知,還要有體驗;(2)要實事求是地觀察,更要實事求是地寫自己親身的觀察(體驗)。
為了加強觀察能力的培養,我打破了課本單元寫作的慣例,制訂出獨立的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并付諸實施。以記敘文中寫人的作文訓練為例:《鏡子里的我》,《說說我這個人》,《媽媽對我說》《爸爸對我說》(二選一),《忙碌的媽媽》《忙碌的爸爸》(二選一),《瞧,俺這一家子》。
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們認真地觀察,真實地記敘自己的觀察。在作文批改中,對于寫真實觀察的作文給予高分,充分肯定其成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觀察能力有所提高,求實文風逐漸形成,學生從“無話可說”到“有話要說”,為以后“有話會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抓住契機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基礎較差有畏難情緒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觀察,尋找“突破口”。
李元明誠實肯干樂于助人,可就是一作文就撓頭“沒東西寫”。一次與他閑談,發現他愛養狗,我就問:“你那么喜歡狗,怎么不寫狗呢?”“這個也能寫作文?”“怎么不能?只要是真實的觀察!”“好嘞!”他興奮地一拍大腿。沒過幾天,李元明既興奮又有點膽怯地交來一篇作文《找狗》,寫他幫助鄰居家小弟分析家中小狗丟失的原因并幫其找回小狗的事。雖語句多有不順和表述不明,但記事完整且“分析推理”頗有道理,我首先充分肯定其成績,然后指出其中一方面的不足,讓他再修改、補充……幾次“回憶”、補充、修改后,一篇出色的作文《尋狗》完成了。李元明拍拍腦袋,“噢,作文原來是這樣寫!”后來,這篇習作在《說寫月刊》上發表,在班級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跳繩》《抹個花臉“唱大戲”》等多篇佳作相繼發表。
三、作文命題靈活多樣,引導學生的寫作熱情
對于作文的命題,盡量靈活多樣,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如記一次活動,可以是《嘿,真棒》,也可以寫《唉,真掃興》;既可以頌揚美好事物,也可以揭露邪惡,關鍵在于正確引導。
四、積極引導學生參加作文競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經過系統、實在、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觀察、分析、表達能力普遍提高,寫作能力顯著增強,寫作熱情空前高漲。先后又有趙學保、周艷紅、宋萍、梁峰、李世紅、李媛等多位同學的作文發表或獲獎。而且學生將這種善于觀察、分析的好習慣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五、對于應用文體的寫作訓練,更要努力培養學生求實的文風
1997年8月至今,我在技師學院教語文。對于教材中《計劃》和《總結》這兩種應用文體,我曾經引導學生進行過如下的寫作訓練。
當時,班里的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都不太寬裕;這些學生大都住校,有的一周回家一次,有的一月回家一次。這讓我想起了我在外上學時的歲月。在講完了計劃的特點、寫法之后,我把我大學時實施的《飲食計劃》在多媒體上展示給學生們。
飲食計劃
為合理使用資金,適當安排飲食,特制訂本計劃如下:
早飯:每人出菜票五分,飯票半斤以內。午飯:每人出菜票兩角以內,飯票四兩(星期四體育課,每人多讓上二兩)。晚飯:吃早上買下沒吃完的咸菜,飯票每人四兩。星期六:因食堂的師傅中午休班,早上買下中午的飯,兩人飯票共1.2斤,菜票3角以內。星期日:同星期六。吃完飯后,若無特殊情況,就趕緊離開宿舍,經操場到教室,或者到外面散步,以免眼饞等情況的發生。
以上計劃自制訂之日起施行。違者罰在月底餓肚皮。
徐占生 ?王西貴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展示了這份《計劃》,講解了“時代背景”,在學生們一番議論后,我給他們出了個實實在在的題目——《周飲食計劃》或《月飲食計劃》:讓學生根據從家里帶來錢款的數額,實實在在地籌劃計算每天三頓飯所需的花銷,然后累計一周或四周所需支出的總金額(要留出適當的“機動資金”)。學生們開始“元”斟“角”酌地起草《飲食計劃》。我看到,許多學生以從家里背來的煎餅作主食:午飯煎餅就“老干媽”辣醬;晚飯煎餅卷榨菜。我提醒他(她)們,多買點菜吃……
學生們按照《計劃》實施四周后,根據《計劃》的實施情 ? ? ?況,再實實在在地寫《飲食計劃實施情況總結》。這個“吃飯計劃”和“吃飯總結”很普通。但學生們是實實在在地列了計劃,雖然實施得有好有差,但都實實在在地回顧、總結了。這種真實的體驗和寫作,比起編造個《計劃》、抄襲篇《總結》來,其實效和意義,不言而喻!
——作文教學,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求實的素質,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文如其人”,只有養成了求實的文風,才能真正實現在寫作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于實事求是,循序漸進。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