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注意特點學習基本字,夯實識字基礎;促進知識遷移突破關鍵字,形成識字能力;遵循知覺特點辨析形近字,提高識字效率。遵循小學生認知規律,利用信息技術揭示構字規律,呈現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識字教學目標。
【關鍵詞】識字教學;認知規律;構字規律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遵循小學生認知規律,利用信息技術揭示漢字構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識字興趣,促進學生形成自主識字能力,更好地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識字教學目標。
一、利用注意特點學習基本字,夯實識字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中的300個漢字,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先學這些字,有利于打好識字、寫字基礎,有利于發展識字、寫字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進行基本字教學時,根據小學生注意穩定性能夠維持20分鐘左右的特點,揭示漢字構字規律,激發識字興趣,讓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地互相輪換,夯實識字基礎,能夠更好地完成識字教學目標。
(一)象形字,展示形體演變過程
學習“基本字表”中的象形字,采用“呈現實物圖畫,展示形體演變過程”方法,激發識字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認清字形、了解字義,能夠順利完成識字教學目標。如教學“牛”字,教師首先呈現牛頭的正面形象;然后展示“牛”字演變過程:(甲)→(金)→(篆);最后引導學生探究:甲骨文的“牛”字,中間一豎表示牛臉,上部兩側向上彎的是牛角,下部兩側向上斜的是牛耳。金文將牛耳拉平,篆書以后逐步楷化,最終變成現在的樣子。“牛”字突出了牛的局部特征,非常形象。揭示“牛”字構字規律,學生很容易掌握其字形、字義。
(二)指事字,明確提示符號作用
學習“基本字表”中的指事字,采用“明確提示符號作用”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提示符號在指事字中的作用,提高學生注意力,能夠順利完成識字教學任務。如教學“元”字,首先出示一幅側面站立的人圖畫;然后展示“元”字演變過程: (古文字)→(甲)→(金)→(篆)→元;接下來引導學生探究:古文字“元”像一個側面站立的人形,特別突出了人的頭部。這個頭部形狀在甲骨文、金文等形體中簡化成 “一橫”,又在上面加上提示符號“一”,指出頭部在人體中的位置。元,本義指人頭。引申義為“開始的,第一,為首的,居首的”等,如元旦、元月、元年、元首等。
(三)會意字,揭示部件之間聯系
學習“基本字表”中的會意字,采用“揭示部件之間聯系”的方法,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探究部件的意義、幾個部件組合起來的意義,達到識字教學目的。如教學“出”字,首先展示“出”字演變過程:(甲)→(金)→(篆)→出;然后指導學生探究“出”字部件:“”是我們祖先房子(地穴)的形象;“”是腳丫的樣子;兩個部件合起來,表示“一只腳從房子里向外邁出來”,生動地表達了“外出”的意思。
(四)形聲字,運用基本構字規律
“形旁表示字義,聲旁表示讀音”是形聲字的基本構字規律。學習“基本字表”中的形聲字,運用形聲字的基本構字規律,首先揭示“形旁”部件的意義,然后指出“聲旁”部件與漢字讀音的聯系,激發識字興趣,能夠提高自主識字能力。例如教學“媽”字,第一步,揭示形旁部件“女”的意義。首先出示一幅雙膝跪地的古代女子圖片,然后展示“女”字演變過程:(甲)→ (金)→(篆)→女;最后引導學生探究:女,象形字。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甲骨文的“女”字像一個雙膝跪地的人形,兩手交叉垂下,一副低眉順眼、卑恭屈服的樣子。“女”作形旁的漢字大都與女性有關。第二步,探究聲旁與漢字讀音的聯系。首先指導學生找出聲旁部件“馬”,然后探究其與漢字“媽”的讀音聯系。這樣學習形聲字,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二、促進知識遷移突破關鍵字,形成識字能力
現代學習理論要求,學習目標之一是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或同類課題。為此,心理學家們十分重視學習的遷移問題,并提出“為遷移而教學”的口號。“基本字表”中的獨體字,多數能夠成為合體字的部件。進行識字教學時,根據學生認知規律,遷移學習基本字時掌握的知識,突破部分漢字中的關鍵部件,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識字能力,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抓住關鍵部件,激發自主識字興趣
部分“基本字”作為合體字的構字部件,是理解字義、識記字形的關鍵。運用知識遷移規律,抓住關鍵字(部件)學習合體字,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識字興趣。如基本字“手”,在“秉”字中形變為“()”。學習“秉”字時,運用知識遷移規律,突破關鍵部件“手(、)”后,“秉”字字義的理解、字形的識記就比較容易。教學“秉”時,首先展示“秉”字的演變過程:(甲)→(金)→(篆)→秉;然后探究“秉”字的部件:(禾),是成熟谷子的 樣子;(),一只手的形象。秉,古文字像一只手握住禾秤之形,表示用手拿著的意思,引申為操持、主持、掌握等義。這樣一來,對詞語“秉燭夜游”的理解,也不再困難。學生自主識字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
(二)突破特殊部件,形成獨立識字能力
漢字經過長期演變,有些不同的基本字會演變成相同部件,如“灬”,在古漢字中既可能是“火”演變的,又可能是“燕”的尾巴演變的,還可能是“馬”的四條腿演變的。同一個基本字又可能演變成不同的部件,如基本字“手”就可能演變為“、、又()、爫、扌”等多種部件。帶有這些特殊部件的漢字,學習起來就顯得比較困難。運用知識遷移規律突破這些特殊部件,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識字能力。
三、遵循知覺特點辨析形近字,提高識字效率
低年級學生的知覺,在分析與綜合方面常常表現出籠統的、不精確的特點。在學習漢字時會有如下表現:因對字形空間配置的精細辨別有困難,有時會將左右結構漢字的部件位置寫顛倒;因對字形的細微差別識記不準確,有時會出現把“抓、兔”寫成“、免”的錯誤;受形近字影響,有時會把“取、敢”錯寫成“、”……辨析形近字時,遵循小學生知覺特點,揭示構字規律,能夠提高識字效率。
(一)揭示構字規律,突出細微差別
“鳥”與“烏”在字形上的差別只有“一點”,如果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遵循小學生知覺特點,揭示構字規律,可以起到“一語道破,終身不忘”的效果。教學象形字“鳥”時,首先,出示一幅長尾巴鳥的圖畫;然后,展示“鳥”字形體演變過程:(甲)→(金)→(篆)→鳥;最后,引導學生探究:最初的鳥字,像一只頭、尾、足、羽俱全的側面鳥形,“鳥”字中的“丶”指鳥的眼睛。鳥,本義指長尾禽,是所有飛禽的總稱。教學象形字“烏”時,首先出示一幅烏鴉的圖畫;然后展示“烏”字形體演變過程:(篆)→烏;最后引導學生探究:烏,本義指烏鴉,因為烏鴉全身烏黑,眼睛與毛色一樣,所以篆書形體像一只沒有畫出眼睛的“鳥”。通過揭示“鳥烏”的構字規律,學生辨析“鳥烏”的字形、字義就非常容易。
(二)展示蘊含知識,強調部件意義
遵循小學生知覺特點,展示漢字蘊含知識,強化學生對漢字部件的認識,能夠減少錯別字的發生。是“尊敬”,還是“遵敬”?是“遵守”,還是“尊守”?根據學生的知覺特點,展示出“尊”字中蘊含的知識,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如教學“尊”時,首先展示“尊”字的演變過程:(甲)→(金)→(篆)→尊;然后,引導學生探究:
甲骨文中“”指“酒杯”;“”指雙手,雙手把酒杯高高舉起,表示“敬酒”之義。金文表達的意思更詳細,為了強調“高高舉起”之義,在左邊加上了表示升高的符號“”;為了突出“敬的是一滿杯酒”,在酒杯上方加了兩點。
你看,“ ”多像酒杯里面盛滿了酒,將要流出的樣子!后來,為了書寫方便、美觀,人們對“尊”字形體進行了改進,舉起酒杯的“雙手()”形變為“寸”,最后變成了“尊”。尊,記載著我們祖先敬酒的禮儀,現在表示“地位或輩分高,敬重”等義。遵,形聲字,“尊”表示讀音,“辶”表示字義。遵,本義是“循”,即依照、順著、沿著。
遵循小學生知覺特點,展示漢字蘊含知識,學生感受到豐厚博大的漢字文化,識字興趣自然就會被激發出來,對字形的識記也會更加準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萬里.對運用字理識字法的思考與建議[J].小學語文教學,2014(6).
[3]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湖南:岳麓書社,1997.
[4]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5]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附 ? 注
該文為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名稱:基于信息技術的識字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6〕-JKGHB-0750)
作者簡介:李萬里,1968年生,河南省原陽縣人,河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特級教師,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