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帆?曾月明



摘要:本文基于契約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分別從調整成本、管理者預期、代理問題分析了成本隨業務量變動的邊際變動幅度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即成本粘性產生的動因。并選取2012-2016年滬、深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從銷售管理費用、營業成本、營業總成本三個維度出發,驗證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或反粘性,實證結果顯示,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銷售管理費用和營業總成本存在成本粘性,營業成本存在反粘性。對成本粘性的研究在準確地把握成本習性及其變動規律,促進管理者有效地進行成本管理、預算和決策,提升企業競爭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成本粘性 反粘性 契約觀 調整成本 代理問題
一、引言
傳統成本理論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之間的內在關系表示為這一模型,成本總額可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在特定的業務量范圍內固定成本不變,而變動成本總額隨業務量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即與業務量之間呈完全線性函數關Noreen(1991)。然而Cooper & Kaplan(1998)最早對這一傳統模型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傳統成本習性模型不符合現實中的成本管理實踐。直到Anderson & Banker(2003)首次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業務量增加時,SG&A上升的幅度大于業務量減少相同比例時成本下降的幅度,即成本隨業務量上升和下降的邊際變化率是不對稱的,借用經濟學中價格粘性的概念將這一現象稱為成本粘性(Cost Stickiness)。那么我國企業是否存在成本粘性呢?由于同一行業的成本粘性研究會使公司之間的成本利潤模式更具可比性,而且制造業的競爭較為激烈,壟斷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小,所以本文將圍繞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成本粘性”展開逐步研究。
本文的貢獻在于拓展并深化了對成本粘性的認識。從企業為生產產品發生的營業成本、企業經營活動發生的銷售管理費用及營業總成本三個維度研究成本粘性,拓展了成本粘性研究被解釋變量的維度,不僅驗證了銷管費用和營業總成本存在成本粘性,還發現營業成本存在反粘性,深化了成本粘性的研究;有助于企業更加準確地了解成本習性,把握企業成本變動的規律,進而使管理者更好的進行成本的管理、預算和決策,有效地控制公司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
二、文獻回顧
Anderson和Banker(2003)通過對美國7629個公司進行大樣本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銷售收入增長1%,銷售管理費用SG&A增長0.55%,而當銷售收入下降1%,銷售管理費用SG&A卻只下降了0.35%,即成本隨業務量等額增減變動時,成本下降的幅度小于成本上升的幅度,借用價格粘性的概念將這一現象定義為成本粘性,這是最早研究成本粘性的文獻。孫錚、劉浩(2004)在總結大量文獻之后,認為成本粘性的成因主要有“契約觀”、“效率觀”、“機會主義觀”三種學說,借鑒Anderson的方法首次對我國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我國上市公司也存在成本粘性,并認為機會主義觀是最好的解釋。其中效率觀所隱含的“宏觀經濟增長”和契約觀所隱含的“資本密集型”兩個變量對費用“粘性”具有增強效果,企業中長期契約的簽訂將使企業缺乏足夠的向下彈性,而這一現象在資本密集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隨后孔玉生(2007),劉彥文(2009),也通過實證研究證明我國上市公司確實存在成本粘性現象,認為成本粘性的程度在不同的行業存在差異。曹曉雪(2009)、萬壽義(2012)研究發現國有上市公司的費用粘性比非國有公司高。Banker(2010)通過總結大量相關文獻將成本粘性的產生歸因于以下三個方面:調整成本、管理者樂觀預期及代理問題。
從已有研究看,國內外學者對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已有一定的研究,而銷售管理費用、營業成本、營業總成本這三者均與業務量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本文認為尚存在以下需完善之處:已有文獻將成本粘性的研究從最初的銷管費用拓展到營業成本和營業總成本,但僅選擇三者之一作為被解釋變量,但三者均與業務量具有相關關系,本文分別從這三個維度研究成本粘性和反粘性的存在性。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傳統成本理論中成本僅受業務量水平單一因素的驅動,這意味著成本與業務量呈完全線性關系。而在現實的成本管理實踐中,當企業的業務量發生變動時,無法及時地對內部成本費用做出完全匹配的調整以呈現出與業務量之間完全線性的函數關系。
首先,根據契約理論,為維持企業的持續經營,企業根據自身特性和戰略規劃可能會簽訂短期或長期契約投入一定的承諾性資源,并在后續經營過程中予以調整。管理者調整承諾資源時將會產生一定的調整成本,調整成本的高低維系著契約的穩定性,而Weiss,D(2010)發現向下的調整成本比向上的調整成本更高昂,因此,當業務量下降時管理者對企業各種承諾性資源向下的控制力度與調節幅度更加慎重。就機器設備和勞動力資源而言,處置機器設備需要承擔清理費用,解雇員工時企業要依據勞動合同法支付員工遣散費,而未來業務量上升時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勞動力時,則還需承擔機器設備的購買、運輸和安裝費等重置費用以及招聘和培訓新入職員工的費用。所以當業務量下降時,管理者不會迅速處置閑置的機器設備或解雇多余的勞動力,引起業務量變動時的邊際變動成本具有不對稱性。
其次,管理者對未來的預期對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企業的業務量在當前期間處于下降趨勢,但管理者對將來發展形勢仍然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預期未來銷售額會反彈,那么管理者仍會保留部分松弛成本,不會將產能迅速削減至與當前業務量相當的水平。從長期來看發展良好,僅僅滿足于短期收益目標而大幅削減資源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因此管理者會選擇保留部分未充分利用的資源以應對預期向好的經濟態勢。相反,當管理者預期未來經濟不景氣,業務量可能會持續下降時,管理者持悲觀預期并考慮現有庫存則更愿意削減現有資源規模,此時也會導致成本隨業務量上升和下降時變動幅度的不對稱性引起成本粘性或反粘性的產生。
最后,基于代理理論和公司治理理論,由于經理人與股東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利益目標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一系列代理問題。管理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自利行為,當管理者存在帝國建設動機時,希望控制最大限度的資源規模而導致浪費性的超支。當業務量增加時,帝國建設管理者會大幅擴張資源規模,而當業務量下降時,他們并不會縮減至與現有業務量相應的規模而導致成本粘性的產生。而當管理者需要達到預定的利潤目標或業績考核時,管理者可能會在業務量下降時積極地削減資源,并在業務量上升時限制資源擴張而導致反粘性的產生。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設,H1: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或反粘性。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的選擇
本文選擇2012-2016年滬、深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按2012年CSRC行業分類標準)。并按照以下標準對樣本進一步篩選:一是選取2012年之前上市的公司;二是剔除ST類樣本;三是剔除缺少營業收入、銷管費用及營業成本的樣本;四是剔除總資產或銷售收入的數值為零或者為負的樣本;五是剔除當年銷售和管理費用之和大于銷售收入的樣本;六是剔除不能滿足至少連續兩年有銷售管理費用或銷售收入數據的樣本;七是剔除極端值和異常值。最終獲得1320個樣本,6600個觀測值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銳思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部分缺失數據由手工查閱金融界網站得到。
(二)模型設計
模型設計是通過數量關系研究企業成本費用對其營業收入變化的反應,并通過引入虛擬變量對營業收入增加或減少時成本費用增減幅度的差異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入影響因素進行檢驗。本文參考Anderson(2003)、孫錚(2004)等、劉彥文(2009)等的研究設計,運用模型(1)對本文的假設即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進行檢驗。
當Dec取0時,表示本期銷售收入大于上期銷售收入,此時銷售收入每增加1%,成本費用增加()%,當Dec取1時,表示本期銷售收入小于上期銷售收入,此時銷售收入每減少1%,成本費用減少()%。根據成本粘性的定義,若成本在業務量上升時邊際增加量%大于業務量下降時邊際減少量()%,即的系數顯著為負,則表明樣本期間存在成本粘性現象,且越小成本粘性越強。
(三)研究變量的定義
成本粘性研究的本意是關注企業的成本隨業務量增減的變動情況,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之和的變動幅度、營業成本的變動幅度以及總成本的變動幅度,解釋變量是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變動幅度,由于企業業務量的數據難以獲取,且不同產品的產量又不能簡單累加,因此以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作為業務量的代理指標,為使數據更具有可比性,本年度與上年度銷管費用比值和收入比值均取對數。收入下降虛擬變量DEC,當本年度營業收入小于上年度營業收入時取1,反之取0。變量定義及說明如表1所示:
五、實證研究及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由表2的全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到,銷管費用變動幅度的均值為0.1171,標準差為0.2484,營業成本變動幅度的均值為0.0878,標準差為0.3413,總成本變動幅度的均值為0.0932,標準差為0.2893,而營業收入變動幅度均值在0.0881,標準差為0.3109,說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整體的成本變動幅度大于收入變動幅度,在2012-2016年的觀測期間大約32.58%的觀測值與上年的營業收入相比出現了下降。
(二)實證結果分析
基于模型(1)對全樣本進行回歸以檢驗本文的研究假設1,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到,系數均顯著不為0,說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成本費用與銷售收入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線性對稱變動的關系。第(1)列與第(3)列的回歸結果表示,當被解釋變量分別為銷管費用和總成本時,系數的符號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當收入上升1%時,銷管費用增加0.7582%,總成本增加0.9695%,當收入下降1%,銷管費用下降0.5727%,總成本下降0.9352%,表示當收入等比例上升或下降時,成本的變動幅度存在不對稱性且成本的下降幅度小于成本的上升幅度,證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銷管費用和總成本存在成本粘性。
第二列的回歸結果表示,當被解釋變量為營業成本時,系數的符號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即當收入上升1%時,營業成本增加0.9068%,當收入下降1%,營業成本下降0.9808%,表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營業成本存在反粘性,可能是由于直接歸屬于營業成本的直接材料等不存在調整成本,銷量下降時考慮公司現有產品庫存會及時調整現有產能。本文的研究假設得到了證明,即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反映了前瞻性管理者在存在調整成本的情況下有意識地進行資源承諾決策,而不是傳統的成本行為教科書模型。
六、研究結論及局限
傳統成本理論認為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簡單線性關系與現實中企業成本管理實踐并不相符,本文以2012-2016年滬、深兩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成本變動與業務量變動之間并不是完全的線性關系,其中銷售管理費用和營業總成本存在成本粘性,營業成本存在反粘性。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有:不同行業、不同發展規劃和戰略選擇都會使企業的成本粘性水平不一致,成本在業務量下降時適度的“遲滯”可能會使企業保存一定程度的能力應對未來預期向好的經濟態勢,此時適度的成本粘性可能會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但過高的成本粘性水平則可能會降低企業績效,那么企業的成本粘性水平在何種程度最為適宜呢?以上是本文存在的研究局限,同時也是未來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11):58-65.
[2]劉彥文,王玉剛.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實證分析[J].管理評論,2009,(3):98-106.
[3]劉武.企業費用“粘性”行為:基于行業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105-112.
[4]孫錚,劉浩.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26-34.
[5]萬壽義,徐圣男.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的經驗證據——基于上市公司實質控制人性質不同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27(4):79-8.
[6]Dan Weiss.Implications of Cost Behavior for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7]E Noreen,N Soderstrom. Are overhead costs strictly proportional to activity? Evidence from hospital service depart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4,17(1-2):25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