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麗
【摘要】寫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選材。指導寫作時,教師會向學生強調選自己熟悉的材料來寫,可最后,材料老套就成了學生作文的一大問題。學生不知該如何選材,他們認為熟悉的材料當然不是新穎的。教師應讓學生樹立熟悉與新穎并不矛盾的意識,通過具體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動用五官去發現素材、分解熟悉去得到新穎因素、用心思考去挖掘新素材。學生學以致用,選材老套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關鍵詞】選材;熟悉;新穎;五官;分解;用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標里提到了對寫作的一個要求:“寫作教學應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常言道:“寫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選材。”可見選好一則材料于寫作來說是多么重要。選熟悉的材料,選新穎的材料,這是所有選材的鐵律,但在學生的認知里,他們認為自己積累的素材都是熟悉的、平凡的,所以只能千篇一律,沒辦法寫出“新”東西。
選材老套,其根源就是對素材的認識與積累出了問題。某次習作要求以“青春路上有你相伴”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把審題是否到位先放在一邊不論,就選材來說,實在不盡如人意。大同小異的文章注定很難拉開分數,只能根據書寫或者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來給分。
該如何扭轉這種俗套的局面呢?
一、樹立意識
(一)何謂“熟悉”
就選材問題來說,一線教師一直強調的是寫自己熟悉的故事,因為熟悉才有話可說,易于抒發真情。那么,什么是熟悉的材料呢?
熟悉的材料應是個人最能駕馭的素材,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人、物、事。它可以是一直活躍在個體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可以是一直在接觸的物品,可以是親見親歷之事,還可以是情動而發的真實感受……
這些人、物、事因為熟悉,所以邊邊角角都清楚,也就最有話說。還是以《青春路上有你相伴》為例,一些學生對歷史人物及其生平事跡很有興趣,看了與之相關的一些文章,但寫出來的文章卻乏善可陳,沒有任何個人的見解和情感,只堆砌羅列了一些眾所周知的生平故事,這樣的材料就不能叫熟悉的材料。如果寫的是老師、朋友的陪伴與幫助,就能自然帶出具體過程與真摯情感,那就選對了材料。
(二)何謂“新穎”
新穎的材料既可以指別人沒有用過的素材,但也可指別人不常用的材料,還可以指舊瓶裝新酒的材料,即角度新、感觸新的材料。如寫《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指責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人的無情是一個角度,這個角度是普遍視角;較新穎的解讀是理解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再換個角度,在于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整理于勒的變化,悟出做人的道理,這個角度雖沒有前兩個的視野寬闊,也沒有前兩個角度高,但確實是最貼近學生個體的解讀,最與眾不同的解讀。
(三)“熟悉”與“新穎”是兼容的
因角度與感觸都源于寫作個體,是個體的內部的行為,是情感的噴發,是思考的結果,是智慧的結晶。整個過程從生發到結束,都在個體的掌控之中,因此也是最熟悉的。所以說,“熟悉”與“新穎”是相互兼容的,它們并不矛盾。
二、學會積累與選擇
既然熟悉的材料是常常在接觸的人、物、事,那么,素材就多得是。該如何從浩如煙海卻又差不多的生活中選出“新”的故事呢?
(一)動用五官發現“新穎”
觀察發現,學生積累素材的關注區域較狹隘。他們對素材的挖掘與積累幾乎都是用眼看,而且看的還是相似的人、物、事,其他諸如教室環境、學校環境、日常學習、生活用品、本土習俗、文化熱點等卻被視而不見,再加上其他感官的接觸幾乎都被不自覺屏蔽了,也就造成了學生寫作時幾乎以相似的“所見”撐起全文的內容與骨架,這樣的文章自是下乘之作。
五官人皆有之,眼可見,耳可聽,鼻可聞,嘴可嘗,身體 ?可觸,因此,要“培養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讓學生從身邊具體的事物入手,多看、多聽、多聞、多嘗、多觸摸, 從而更好感知體驗事物的本質現象這樣,學生的感受真切,寫作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才能更利于學生的真情表達”。如考試失利卻備受關懷的素材,其寫作重點應是關懷的過程,借此表現親情、友情、師生情的寶貴與偉大。那么,就可以指導學生開動五官去注意關懷的方式。學生最熟悉的方式、最愛寫的方式就是言語安慰,但是還有其他方式,如送有意義的禮物,一起出去散心,做你愛吃的食物,耐心指出錯誤,輔導學習……動用五官去發現,去感受,將之細膩地描寫出,就比長篇大論寫某人用道理安撫沮喪情緒、鼓勵你繼續努力的素材要好得多,要新得多。
(二)分解“熟悉”得到“新穎”
一件事的發生發展總有個過程,總可以細分成好幾個小事件、小細節,而這些小事件、小細節因熟悉而了然于心。寫作時,沒必要流水式記錄,從熟悉的事件過程中截取出自己覺得有意義或者有趣的一個小片段,加以發揮,也是一個素材。
以一場長跑比賽為例,可寫的點本來就很多,這樣的素材落到一些學生手上,就會寫長跑比賽一波三折的過程,繼而突出堅持就是勝利、一切盡力就好的道理。可是長跑真的很長,每一圈都不一樣,可以指導學生安排下詳略,截取出其中一圈做重點描繪,結合人物描寫,寫寫這一圈不同于跑上一圈時的表現,寫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覺,輔以景物描寫,就能給人一種新鮮感,而且有點有面,也可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三)用心思考挖掘“新穎”
很多人說,多數學生的生活是三點(教室、宿舍、家庭)一線式的單調,但有時寫作恰好需要這種單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 愈真,李后主是也。”此話雖不準確(李后主也是經歷過喪亂的人),可也說出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積累素材之法不一定要多閱世,保持一顆細膩純真的心,保住自己的真性情,一樣可以寫出好文章,畢竟內心情感的點滴與起伏、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也是重要的素材。
那么,如何用心呢?
1.熟
指導學生養成一個習慣:給自己騰出點時間與空間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仔細觀摩某一事物,對事情、事物的每個細節了如指掌。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充實、具體。
2.思
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凡事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事情的重點在哪里,這個素材可用在什么方面上,如何運用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亮點。
3.悟
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人物言行有何言外之意,寄寓了什么感情,事情里又蘊藏著什么道理,若是換個人來看,這件事又會變成什么樣子的,這說明了什么等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
三點可融合使用,以小見大,步步升華;也可抓住一點,重點拓展,寫出自己的風格。例如,同樣是寫蓮花,孫楚胸有 蓮花,其《蓮花賦》關注了蓮花的形,寫出了蓮花的卓爾不群與傾國之色;周敦頤熟物思理,托物言志,三點結合,寫了《愛蓮說》贊美蓮花的神——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行;而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則另辟蹊徑,借景抒情,既寫出了荷花的美,也寫出了時代烙印出的淡淡憂傷。一種事物卻可以從熟、思、悟三個點用心寫出三篇不同的文章!
因此,老題材用心翻一翻、想一想,照樣也能翻出不一樣的浪花,也可以挖掘出深層意蘊,也可以讓文章極具感染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雖說寫作指導課不好上,但還是有必要上的,只是不能只擺擺理論,一味強調選熟悉的或新穎的材料來寫,而是要讓學生明白“熟悉”與“新穎”并不矛盾,再給學生一些干貨,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教會他們從“熟悉”中挖掘、積累“新穎”。
有法可循后,不斷訓練,材料老套的問題自然可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金霞.真切體驗鮮活素材 ?真情表達內心情思[J].海峽讀寫研究,2017(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