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讓學生愛上學習,這一問題一直都被社會、教師、家長、學生所關注。在我們周圍也不難發現一些缺乏上進心,滿足于中間成績,甚至對學習毫無興趣、討厭學習的學生。本文針對這些學生存在的學習心理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自律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15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44
一、學習動機缺乏
學習動機缺乏普遍表現為厭學、注意力差、獨立性差等,究其原因,不外乎受內外條件的不良影響。從內部條件看,學生本人的情緒穩定性差、意志薄弱、學習屢遭挫折的經歷、缺乏理想等,都對其學習動機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從外部條件看,錯誤的社會輿論導向、不良的家庭教育與朋友關系、不良的教學環境、不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都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起著消極的影響。
對于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教師要針對其個人原因在內外兩方面積極加以綜合改善,并進行堅持不懈、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培養激發其學習動機。我是語文老師,我就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把眼下的學習與集體利益、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聯系起來。尤其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最后一課》等極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課文,更成為直接掀起他們愛國之情的機會;班會課上,我組織學生暢談理想,并利用外界誘因強化其學習動機;參觀完“日軍侵華”圖片展之后寫觀后感,寫前人的辛酸與原因,寫今天的思索和決心;藝術節來臨之際,我鼓勵學生大膽一展所長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這些都是運用了心理輔導中的滲透性原則。
二、學習方法不當
表現為學習無計劃、不能形成知識結構、不會聽課不會閱讀、不能有效復習等。由于學習方法自身具有目的性、系統性、適應性三大特點,所以我在進行指導時就遵循了整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學生初步具有了學習動機,初步端正了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我讓他們親自嘗試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的區別,讓他們意識到好的方法的重要性。并通過談話、測試甚至是他們感興趣的血型及星座知識,去增強他們對自身狀況和條件的認識,從而引導他們揚長避短,完善自身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再著手傳授科學有效的方法,且讓他們邊實踐邊應用。就說“背誦”這個難點,理解記憶是一種方法,諧音記憶又是一種方法,眼耳口腦手齊用也是一種方法,有的用于古文,有的用于英語單詞及其他文科知識。我又告訴他們遺忘的規律,讓他們根據遺忘規律制定對策,果然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當然這一切是從語文背誦開始的,但很輕易就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中去。
三、沒有養成良好的自律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相結合而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經常化的行為表現。與認知有關的不良學習習慣有課前不預習、死記硬背等;與個性有關的不良學習習慣有粗心、拖拉、依賴等。有時候它們是交織在一起出現的。要改變這些不良習慣,應從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開始,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付諸行動,通過嚴格訓練使之具有良好行為,再通過持之以恒的強化訓練使之形成良好習慣。
針對以上問題,我個人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改善:
(一)要做到尊重、信任學生
這是為師執教對學生應有的起碼態度和行為。有的教師雖然有關愛學生的情感,但有時又由于“恨鐵不成鋼”,對學生“寧給好心,不給好臉”。這些行為無疑是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實踐富于人性的個性化教育”。這些態度和行為損害了學生的尊嚴和權利,是對學生人格的漠視,身心的傷害。一個教師如果對學生最基本的尊重信任都沒有,他還能做好教育工作嗎?也許有些人會以“忠言逆耳利于行”“打是親,罵是愛”來為自己辯解,可我們何不以諸葛先生勸諫劉禪的《出師表》為榜樣,也來個“忠言順耳”,讓學生在“順心”“動情”之中“曉理”呢?
(二)要對其關心愛護,給以期待的啟發
關心愛護學生不是對學生的一般尊重,而是一種帶有責任感,寄以良好期待的態度和行為。學生歷來被稱為含苞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作為園丁的教師應怎樣去澆灌培育他們成才呢?那便是施之以“愛”。這愛的對象不僅包括“小天鵝”,還要包括“丑小鴨”。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被認為智商低下的孩子站在世界地圖前看埃及,他的老師鄙夷地說:“你這輩子都到不了那么遠的地方。”20年后,這個長大的孩子站在金字塔下給老師寄來了一張明信片,上面只有一行字:命運不能被保證。真不知道那教師事后做何感想,或許自己解嘲說:“我那是激將法。”作為老師,我不敢茍同“激將法”,且堅持認為給學生以鼓勵的啟發,學生將更有動力渴望未來。
英國薩克雷有句名言:“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可見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僅有利于學習本身,而且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順利發展,甚至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王軍.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7).
[2]張玉瓊.探究學困生落后的幾點原因[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10).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馬麗(1963— ),女,漢族,甘肅臨夏人,中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