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文娟?孫菁?胡井軍
摘要:通過分析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得出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與其專業、性別、文理科屬性、畢業去向、興趣愛好及學校文化具有相關性,并以此提出通過增強圖書館的文化育人功能、構建突出大學精神和主題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體系、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驅促進作用來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水平。
關鍵詞:借閱行為 文化育人 大學精神 主題教育
一、引言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切實構建包括文化育人體系在內的“十大”育人體系。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文化育人是大學第一要義,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在要求。
圖書館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圖書借閱信息對于分析學生的讀書行為和學習習慣、豐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多渠道發揮并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是目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生圖書借閱行為分析——以HHUC為例
HHUC包括三個學院,BAS學院是經管類學院(文理科均有),ITE學院是計算機類學院(全部理科學生),MEE學院是機電類學院(全部理科學生)。本文通過對三個學院學生圖書借閱記錄系統中的讀者數據、圖書數據和借閱關系數據進行提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學生借閱行為與其所學專業具有高度相關性。BAS學院學生借閱經濟與管理類書籍以及英語教學類書籍較多;ITE學院學生借閱信息處理(信息加工)類書籍最多,MEE學院學生借閱書機械設計、計算與制圖類書籍最多。
第二,學生借閱行為與學院男女生比例和文理科屬性具有較高的相關性。BAS學院、ITE學院、MEE學院的男女生比例分別為1:3、3:1、5:1。除專業書籍外,BAS學院借閱當代作品類、歷史類、考古與風俗習慣類書籍是最多的,其次是ITE學院,最后是MEE學院。
第三,學生的借閱行為與畢業去向和興趣特長具有較高的相關性。英語教學類書籍三個學院中借閱最多的是BAS學院,其次是ITE學院,最后為MEE學院。BAS學院學生英語方面的教學要求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也高,并且出國深造學生人數比另外兩個學院多。
第四,學生的借閱行為與學校文化具有較高的相關性。HHUC是以工科為主的高校,學生的圖書借閱行為可以反映出該校學生具有工科學生踏實嚴謹的風格。而文學、藝術類圖書的借閱相比較少,學校的文學藝術氣息稍顯薄弱。
二、基于圖書借閱行為的高校文化育人實現路徑
(一)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充分發揮圖書館的文化育人功能
首先,優化改進圖書館服務水平。將對讀者借閱序列模式的分析結果運用到圖書館的信息管理和服務工作中,通過個性化服務信息推送、圖書擺放位置優化、圖書館檢索系統升級、圖書訂購決策支持等形式來優化圖書館的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其次,圖書館以學校文化為載體,構建自身文化育人平臺。圖書館可結合校史館來發揮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結合網絡技術和自身優勢,開展線上線下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開展讀書節、中華經典美文朗誦、“讀書之星”評選、“假期把書帶回家”活動等,突出傳統文化和書香文化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創建自身的文化育人平臺。
再次,發揮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其人文素養和服務水平。圖書館工作人員可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借閱行為的數據挖掘和分析,為圖書館文化育人作用的大會提供有力支撐。
(二)高校整體設計、統籌把握,突出大學精神和主題教育來構建全面的文化育人工作體系
首先,高校通過整體設計,統籌意識形態教育,將重大紀念日、時政熱點以及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到主題教育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各院系、部門協調分工,通過“每月有主題、月月有特色”的構建全年文化育人體系。例如3月份結合雷鋒日創建學雷鋒活動月,主要突出志愿服務活動和培養學生的奉獻感恩精神,4月開展校風建設月活動,通過優良學風、教風的創建來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5月結合教育部主推的“助學筑夢鑄人”活動開展資助誠信教育,引導學生以誠信修身以誠信立世,6月結合畢業生離校通過畢業生晚會、最后一次班會、誠信學術、文明離校等活動創建畢業生教育月;9月結合新生入學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月活動,10月結合國慶、校慶突出大學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及愛校教育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自豪感和愛校情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月通過傳統文化活動集中開展廉潔教育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深厚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個人修養,12月集中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學校、感恩國家,自覺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理想信念等。
其次,高校要拓寬文化育人的載體,形成“課堂+實踐+網絡”共發展的育人載體。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將專業知識和專業培養扎實推進;利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校友走訪等形式推動實踐課堂的育人作用;構建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網絡文化陣地,發揮新媒體的育人作用。
最后,營造并優化高校文化育人環境。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將科學、高校、民主的大學制度應用于文化育人工作中,通過制度的有效性和長遠性來促進師生在學?;顒又邪l揮主體作用。
三、全面發揮多方主體作用,形成“教師+學生”雙驅促進的文化育人格局。
首先,發揮教師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積極開展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完善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配備。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師德教育,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中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崇尚科學、扎實專業基礎,誠信學術,同時通過教師的個人修養和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完善健康人格,增強文化自信。
其次,發揮學生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驅動作用。在育人活動設計時要考慮學生成長需求,提高學生的認可度,以便充分發揮學生在文化育人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其參與度和實效性,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高校文化育人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吳翼澤.高校人才培養中文化育人的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3.
[2]藺偉.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則和實現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02.
[3]鄭松濤.高校圖書館育人功能實現途徑新探——以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