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創新是企業不斷發展的內動力,研究企業管理的創新的途徑,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企業管理創新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管理創新應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方面發力。
關鍵詞:新時代;企業;管理創新
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根本,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管理創新是指在企業中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驗觀念、組織結構、決策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等一系列新型管理制度的活動。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本文探討新時代下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思路及具體舉措。
一、新時代下我國企業管理創新概況
當前,知識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企業實現目標的戰略資源和核心技術,通過對企業管理人才的知識體系的培養,可以直接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企業管理的重點部分即為知識管理,將知識作為企業管理途徑創新的切入點,能夠給予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不斷向前保持高速發展的能量。
新時代下,我國廣大企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為中心,積極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扎實推進管理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構筑堅實基礎。
當前的知識與技術日新月異,知識信息以及技術的傳播單位也開始減少。為解決企業管理思想的革新需要企業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思想,發揚本土優秀的管理思想,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管理架構,實現企業管理的創新。
三、新時代下推進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舉措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這一重要論述既指明了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明確了國有企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一方面,要樹立先進的科學管理理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制度。現代的企業管理理念亟需更新和提高,從中國的傳統式家族管理轉變為可以適應現代的管理理念,摒棄傳統的一言堂、拍腦門式的管理模式,科學采用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在新時代的市場中善于合作與溝通,才能實現共贏。若想實現企業管理的創新首先就需要拋棄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摒棄落后過時的管理文化,樹立先進、符合時代發展的現代企業文化管理理念。第一是培育創新的企業文化理念,其次是營造創業文化氛圍,再次是培養創富文化,第四則是確保企業的誠信,最后則是重視培養企業的品牌文化。
另一方面,要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創新管理和經營模式。促進企業實現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物流運輸等全方面的信息管理。管理者要善于應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管理,推動企業實現全面信息化及科技化,目標是發展成為信息化標桿企業。根據信息化及科技化的行動計劃,積極發展評估工作,加快信息技術向企業文化的滲透。企業需要提高整體的管理水平,幫助企業實現管理方式及經營方式的創新,最終可以形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創造力。對于發展迅速,成果顯著的中小企業,政府可以給予適當鼓勵,并總結經驗推廣應用。
此外,還需要推行全員創新。企業家的活動只是企業整個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企業管理創新應當是以企業全體人員為主體的全員性創新。實際上,在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普遍推行的今天,企業員工已不是被動的受雇者,而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已成為企業管理活動的主體。因此,企業管理創新沒有員工的理解、合作與參與,是無法取得成功的。企業管理的邏輯特點最終反映在如何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上,按照國外的研究,積極性的一般發展規律是“參與——負責——創新”。“參與”是積極性的形成階段,表明員工介入某項工作,承諾某些規定責任,完成一定任務定額;“負責”是積極性的上升和穩定階段,表明員工明確了責任感,能自覺地履行職責;“創新”是積極性的高漲階段,表明員工己主動“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自覺為企業出謀劃策,傾心傾力,貢獻力量。企業家要充分認識積極性的一般發展規律,尊重員工、關心員工、依靠員工、激勵員工,讓企業員工積極投身到管理創新中來。
最后,更加注重拓展國際市場新空間在我國高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新階段,企業將充分利用國際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的機遇,加快推進國際化經營,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主動作為,融入全球價值網絡,不斷增強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和重組資源的能力,真正做到“走得出、站得住、有實效”。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建立全球經營生產網絡,立足全球整合資源,使全球的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充分為我所用。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創新投融資機制,主動對接國際高端要素,積極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注重提升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從過去按照他人制定的游戲規則參與國際競爭,轉變為主動參與并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努力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導權、定價權和資源配置權,不斷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
總之,我國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主動作為,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大對長期虧損和資不抵債的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力度,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充分運用“互聯網+”,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帶頭開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形成引領效應。
參考文獻
[1]季坤奇.新時期企業管理創新思考[J].消費導刊,2017,(33):166.
作者簡介:張伯遠,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研究方向:經濟與管理。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