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著許多獨到之處。現選取玉文化的幾大傳承要點闡釋說明,同時,針對當下玉雕事業的發展現狀分析,提出解決思路。
[關鍵詞]玉文化;歷史;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 J509? ? ? ? ? ? [文章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7556(2019)12-0006-02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張濤.淺談中國玉文化的歷史與現狀[J].天工,2019(12):6-7.
一、中國玉文化的悠久歷史
玉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億萬年地質運動中產生的最精美的礦物結晶,因其通透溫潤的質地、美麗的色彩、堅固的材質,而得古今統治者、藝術家、文人雅士的共同推崇,成為大自然對人類最美好的饋贈,久而久之,被賦予許多文化意義,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之一。中國人發掘了玉的美好,并將其發揚光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玉文化。
歷代中國人都對玉石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既包括對王權、神權的敬畏,又包括對故土的懷念、對祖先的崇拜,還包括對完美人格品質的追求。種種文化元素賦予玉石之中,既形成了玉石的品格,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中華民族的獨特人格。古人講“君子比德于玉”,其實就是玉與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種理想化表達。
玉石,是中華民族先民從各種礦物、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具有溫潤、細膩、通透、堅固等礦物學特征,這些特征一方面賦予玉石以美感,另一方面還是實用功能的體現。中華文化擅長“寄情于物”,于是,玉石的特征被人格化,衍生成為古人對君子之德的希冀。玉有“十一德”“ 九德”“ 五德”等不同的解讀,雖然說法各異,但究其根本,都是對高尚人格、處世準則的一種期望,與儒家思想不謀而合,得到統治者、士大夫階層的推崇,因而廣泛傳播,并逐漸被全社會認可、接受。
在這一傳播過程中,玉器擺脫了單一的物質屬性,與中華文化產生了經久不衰的精神交往,這種寓德于玉的思想,把玉器和社會道德結合起來,形成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實現了玉雕藝術與儒家倫理的結合,物質、社會、精神三大范疇合一,這已經成為中國玉雕史最明顯的特征,這一脈絡一直延續至今,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慧和創造才能,這一精神也應該被繼續發揚光大。
玉文化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玉雕本身也成為美的化身,工藝之美、造型之美、寓意之美,幾千年來不斷發展完善,深受中國人喜愛。可以說,中國人的愛玉心理,是對玉單純而至真的熱愛,無論是氣勢恢宏的山子、大型擺件,還是小巧玲瓏的玉佩、把件,都是對中華美學思想淋漓盡致的呈現。玉的質地、形狀和顏色不斷啟發著雕刻家,無數精彩紛呈的作品誕生。從題材看,既有山水、花鳥,又有富含傳統吉祥寓意的動物、紋理,同時還與宗教思想、神話、歷史典故融會貫通,千百年來,玉雕家不斷實踐、積累,形成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除了玉雕家本身的創作,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玉文化還不斷吸納畫家、文學家、思想家的靈感,不斷賦予玉雕新的內涵,于是,玉文化也成為最早、實踐最成功的“文化跨界”典范,成為一座熔爐,集中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材質與種類方面,中國玉雕既包羅萬象,又各具特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玉石大家庭,玉雕材料的品類也日趨豐富。其中,產自新疆昆侖山地區的和田玉最負盛名,成為公認的“國玉”“真玉”,被歷代玉雕大師青睞。和田玉與中華文明的關系,可謂淵源深遠、密不可分,古往今來大多數玉雕珍品、宮廷收藏,都由和田玉加工而成,如今,隨著礦物資源的日漸稀缺,和田玉的價值也與日俱增。除了以和田玉為首的“四大名玉”以外,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還有著品類眾多的玉石,主要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湖北鄖縣等地產出的“綠松石”及遼寧岫巖的“岫玉”等,在發展中,也都形成了自身的藝術特色,成為中國玉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玉雕事業的發展都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玉文化的現實價值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范圍廣泛,影響深遠,是其他文化、藝術難以企及的,它的輝煌不僅體現在歷史、文化的維度,還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技術賦能,豐富玉文化內涵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玉雕工藝也在不斷推陳出新,這是玉文化傳承在現實中最直接的呈現。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工藝水平決定玉雕的價值。一件成功的玉器,玉質本身好壞大約可以決定其價值的六成,在其余因素中,雕刻水平最少要占三成,甚至可以最終決定一件玉器的成敗。如今,雕工的價值已經超過了玉石本身,成為玉雕事業中必須重視的因素。
科技的進步為玉雕開創了許多新的可能。例如,機械化的雕刻、拋光,使玉雕師從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成品率以及作品的工藝品質,電腦制圖軟件、3D技術等高新科技的運用,也讓玉雕設計更加便捷、直觀,有利于玉雕師更好地將靈感變成圖紙,從而提升設計水平。任何行業、任何技術都處于不斷發展變革中,玉雕也是如此,時代的發展,正在賦予玉文化更多新的意義。
(二)市場變化,帶來全新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發展,消費者的素質越來越高,欣賞眼光越來越獨特,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對玉雕創作人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為從業者,決不能守著傳統一成不變,而要不斷創新,適應市場的變化,承上啟下,做玉文化的接力者。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對玉料品質的把握不能放松。隨著玉雕市場的繁榮,許多人追逐經濟利益,忽視了對原料品質的把關,導致大量質量不佳的作品流入市場,以次充好,帶來許多亂象。原料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最終價值,在當今社會依然如此,要精挑細選、去粗取精,把最好的玉料帶給消費者。
其次,玉雕設計的創新能力。隨著消費市場的年輕化、時尚化,“老傳統”類型的玉雕市場日益收縮,已經難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因此,作為玉雕師,要在設計上下大功夫,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全新的設計理念,為作品融入更多的時代元素。誠然,這不能以取悅、諂媚消費者為前提,而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讓傳統玉文化與時俱進,走入新時代,獲得更高的市場認可度。
最后,玉雕造型的工藝能力。機器永遠不能代替手工,手工玉雕擁有機器所不具備的厚重感、立體感,也更便于玉雕師思想的呈現。因此,不能太依賴機器、科技,要想讓自己的作品大放光彩,雕琢基本功依然至關重要。作為玉雕師,要全方位掌握玉雕的專業技能和美學知識,不斷提升自身文化儲備,厚積薄發,才能成就事業。
中國玉文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閃耀至今。作為玉雕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應將玉石——大自然的恩賜,作為靈魂的內核,將玉雕文化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我們民族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趙津生.天安天地珠寶藝術匯系列叢書:玉石篇[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2]馬朱鎖,張士勇.玉魄國魂: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J].旅游時代,2009(4):56-59.
[3]蘇然.探究琢玉藝術[J].中國收藏,2010(11):108-109.
[作者簡介]
張濤,男,生于1978年,河南新密人。現為中華玉雕藝術大師,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
1994—1997年在新密市雕塑學院學習。師從陳玉芳老師學習人物雕刻技藝。1998年進入新密市聚寶樓玉器廠工作。師從趙國安大師 ,學習水膽瑪瑙密玉雕刻技法。2001年在新密市聚寶樓玉器廠廣東揭陽分部從事設計白玉工作至今。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