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嬌,趙 玲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
面源污染,又稱為非點源污染,是指在不確定的時空位置,污染物以廣泛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滲入地表或地下水體而造成的污染[1]。根據面源污染發生區域和過程的特點,一般將其分為城市面源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兩大類。從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定義,農業面源污染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產生的非點源污染物,包括化肥、農藥、農膜、畜禽糞便以及秸稈焚燒污染,這些污染物通過降水或人工灌溉等自然條件以及人為活動,經農田排水、地下滲漏、農田地表流等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等生態系統的污染[2]。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國農村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形式[3],嚴重制約了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海東市是青海省重要的農業區,人口相對集中,經濟較為發達,轄區內有2區4縣,為平安區、樂都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4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0%,其中,農業總產值603 041.67萬元,增長3.41%,農民人均純收入9 723.40元,增長8.70%。在種植業方面,2017年海東市完成各類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0.95萬hm2,糧食產量134.21萬t,化肥施用量9.1萬t,使用地膜691.5萬kg,農藥噴灑量730余t。在養殖業方面,2017年牲畜存欄總數172.29萬頭,比上年下降6.31%,其中大牲畜存欄33.15萬頭,大牲畜出欄12.92萬頭。實現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處理好農業污染,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將是海東市的工作重點。以下主要從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農膜使用量、畜禽養殖排污量方面分析海東市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1.1化肥污染化肥是重要的農用物資,對提高作物產量起過很大作用。施用化肥固然是農業獲得高產的重要手段,為農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化肥投入數量和施用強度不斷增加,直接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加重及農業生態環境破壞[4-5]。研究表明,因過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所帶來的養分流失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最主要的來源之一[6-8]。據海東市農業統計數據顯示,化肥施用以氮肥、磷肥、復合肥為主,兼有少量的鉀肥,2001—2016年化肥施用量變化趨勢如圖1。其中2016年復合肥的施用量為2001年的1.8倍,鉀肥施用量是2001年的30%,2001—2016年氮肥、磷肥變化不大。農業上化肥利用率只有30%~40%[7],隨著海東市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大量施用化肥,大量的氮、磷隨著農田尾水或地表徑流進入河流中,使水體富營養化,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8]。

圖1 2001—2016年海東市各種化肥施用量Fig.1 Various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mount in Haidong City from 2001 to 2016
1.2農藥污染由于病、蟲、草害,全世界每年損失的糧食約占總產量的1/2,使用農藥可以挽回總產量的15%左右,但過量使用農藥會破壞農業生態環境。海東市農藥使用以化學農藥為主,隨著耕地總量不斷減少,農藥施用總量成波浪形變化,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01年農藥使用量590.1 t,截至2016年農藥使用量740.0 t。2001—2016年海東市農藥使用量如圖2所示。由于農藥使用技術等限制,農藥實際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農藥最終進入水體、土壤,進而嚴重影響農業環境。

圖2 2001—2016年海東市農藥使用量Fig.2 Application amount of pesticides in Haidong City from 2001 to 2016
1.3農膜污染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使用地膜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連年普遍應用,廢舊地膜被隨意亂丟亂扔,且長期難以降解,回收利用率低,土壤中的殘膜量也逐年增加[9],進而擴大污染面積,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自2001年開始,海東市農膜使用量呈快速增長趨勢,2001年農膜使用量389 t,截至2016年農膜使用量6 750 t,是2001年的17倍。全國農膜回收利用率不足2/3,剩余部分滯留在土壤中,隨著農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斷增加,造成“白色污染”,成為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由圖3可知,海東市在2001—2008年農膜使用量幾乎無變動,在2008年后為快速增長狀態。

圖3 2001—2016年海東市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Fig.3 Application amount of agricultural plastic film in Haidong City from 2001 to 2016
1.4畜禽養殖污染近年來,伴隨鄉村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全面推進,農村畜禽養殖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在其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不少地方因養殖污染造成空氣惡化、水質下降,農村畜禽養殖所產生的糞便污染已成為農村面源污染重要污染源,加強畜禽養殖業的污染治理已成為現階段農村環保工作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由于各類畜禽的養殖周期不同,當年的畜禽數量是目前研究的爭議所在[10]。牛和羊的平均飼養期一般長于一年,而豬和家禽的平均飼養期不足一年,所以牛和羊當年的數量取年末存欄數量,豬和家禽當年的數量取年內出欄數量[11]。
由表1可看出,2001—2016年海東市牛年末出欄數基本處于上升狀態,在2010年達27.50萬頭后持續4年養殖量有所下降,之后又逐漸回升,屬于畜禽養殖數量較少的一種。羊存欄數在2001—2016年期間基本處于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狀態,轉折點是在2010年達142.71萬頭之后每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至2016年時羊的養殖數量接近151萬頭。豬年末出欄數在2002年出現了驟降趨勢,出欄數為54.78萬,在2003—2016年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家禽養殖數量在2001—2016年間雖出現波動,但總體呈下降趨勢。總體來看,海東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畜禽養殖業結構也趨于向經濟利益更高的種類調整,規模化養殖不斷涌現,但多數養殖場在農村并沒有建立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的全面配套設施,致使大量畜禽糞便隨意堆放,畜禽污染呈加劇趨勢。

表1 2001—2016年海東市畜禽養殖主要指標統計
1.5秸稈焚燒污染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一種副產物,是生產糧食、油料等農產品后的下腳料。全國秸稈可收集利用量為8億多t,綜合利用率僅為3/4,隨意丟棄的秸稈污染了環境、堵塞了河道,而露天焚燒秸稈產生的濃煙,既影響飛機起降、道路交通,也給環境帶來了污染。按照糧食產量秸稈質量比為1∶1.5,未利用率為25%計算,得到海東地區的秸稈產量(圖4)。由圖4可以看出,秸稈排放量隨糧食產量的增減而變化,其中在2001—2014年間無明顯的變化,在2015年迅速上升,基本處上升趨勢。

圖4 2001—2016年海東市秸稈排放量Fig.4 Straw emissions in Haidong City from 2001 to 2016
2.1法制建設不完善盡管我國在預防、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方面制定了一定數量的法律法規,但在實際的法律應用中仍存在很多問題:①立法理念陳舊,諸多規定與現在的農村現狀不符;②現有的法律法規多數是針對傳統的點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的特點而制定,在農村地區缺乏完善的非點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12]。農業面源污染具有的隨機性、分散性、隱蔽性特點致使大部分的縣級、鄉鎮執法機構不明確,并且缺乏專門的執法隊伍。面源污染一旦發生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導致相應的處罰無法落實。
2.2農業環境管理機制不健全①重視程度不夠,存在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的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措施難以落到實處,長期以來,環境保護部門偏重對城市及工業點源的污染防控,農業部門更注重對農業生產的管理調節,雖然住建、衛生等多部門有項目,但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缺乏統一部署。②長效運行機制缺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設施建成后,由于在管理、運行、維護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經費支持,難以長期發揮作用。
2.3環境保護意識薄弱農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業科技的推廣速度緩慢,農民很難接受新的農業技術;②對環境危害認識不足,思想落后,農民長期以來很少有時間接觸到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政策、法規的學習教育,這樣就很難認識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這樣造成為了追求利益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畜禽養殖糞便隨意露天堆放。
2.4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不完善相比其他技術而言,農業推廣技術是屬于比較弱勢的行業。在農業面源污染上存在新技術推廣體制不完善、推廣隊伍不健全問題。現階段農業推廣工作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推廣機制,造成了各級推廣人才不能及時溝通,使得好的農業技術未能及時推廣。在農業推廣過程中,人才的缺失致使農業技術不能及時運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
3.1加強法制建設至今,我國還未制定有關農業面源污染的專門法律,應針對各區域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進行立法,健全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使農村環境保護有法可依。加強農村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執法隊伍的建設,實現城鄉環境保護的一體化。面對農民既是污染者又是受害者的雙重角色[13],有必要讓村民切實參與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
3.2強化監管機制強化監督要以海東地區實施方案為依據,制定驗收標準和辦法,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納入該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考核范圍。各級政府要統籌整合環保、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經費渠道。強化監測預警,加強督導檢查,落實責任主體,推進工作落實,跟蹤實施進度,制定績效評價標準,引入第三方評估,健全評價機制,推動工作督導與績效考核相結合。同時,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合理保障農村環境整治資金投入,并向貧困落后地區適當傾斜,讓農村貧困人口在參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中受益。
3.3提高農民環保意識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同時也是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直接受益者,應當履行污染治理的責任與義務,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環保宣傳教育工作,讓農民明白為什么要開展污染治理,加強對農民的環保責任約束,建立農民參與垃圾分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直接受益機制,讓農民明白污染治理是必須履行的責任,并關系其切身利益;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民參與環境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維護,依托農業基層技術服務隊伍指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讓農民知道如何參與污染治理。通過宣傳、督促、激勵和幫扶,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與政府共同努力建設和守護美麗田園。
3.4依靠技術,控制污染及時組織農業推廣人員將新的技術運用到農民的生產活動中,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提高用肥的精準性和利用率,擴大測土配方施肥使用范圍,積極推進新型肥料產品研發與推廣。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管理,全面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開展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試點。科學規劃布局畜禽養殖,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配套建設處理利用設施,鼓勵和支持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著力解決農田殘膜污染,嚴格規定地膜厚度和拉伸強度,嚴禁生產和使用不符合標準的地膜,從源頭保證農田殘膜可回收。深入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支持秸稈收集機械還田、青黃貯飼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氣化等新技術示范,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