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華,吳浩浩,趙志輝,許英梅,Aguzey Harry,程貴蘭,生 冉,許嫣紅
(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細胞染色體是細胞核中穩定且重要的成分,是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其數目與形態是研究生物進化、遺傳變異、個體發育、疾病預防、病因發生、疾病診斷和治療等的基礎手段[1-3]。染色體標本的制備是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帶型分析和檢測遺傳學相關疾病的前提[4-7]。小鼠因其繁殖周期短、產仔數多、成熟早、個體小、易操作、成本低且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等特點[8-10],是人類疾病研究的首選動物模型,骨髓細胞因數量多、取材方便、分裂增殖性強、不需要進行無菌操作和體外培養,方法簡捷而成為進行染色體標本制備的理想材料[11-13],也是各高校用于細胞遺傳類教學的首選實驗方法。僅從低滲處理步驟開始至染色前,所需要的時間大約140 min,耗時長,從而導致學生實驗不好安排,人們也在嘗試優化和改進實驗方法,以減少實驗持續時間,但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取樣部位的選取、離心條件改變、低滲溶液濃度改變、固定液濃度改變等[14-17],固定次數和固定時間對實驗時間的影響研究鮮見報道。為此,筆者對制片操作過程中的固定環節進行了適當優化,以縮短操作時間。
1.1實驗動物選擇4~8周齡小鼠,性別不限。
1.2器材與試劑
1.2.1器材。解剖板、解剖剪、大小鑷子、吸管、離心管、培養皿、預冷載玻片、酒精燈、擦鏡紙、恒溫水浴箱、TDL-5 型離心機。
1.2.2試劑。秋水仙素200 μg/mL、2%檸檬酸鈉溶液、0.075 mol/L KCl 低滲溶液、甲醇乙酸(3∶1)固定液、Giemsa 染液。
1.3方法
1.3.1預處理。在預實驗的基礎上,共選取4~8周齡的健康小鼠201只,公母不限,隨機分為3組,分別1次固定38只(60 min)、2次固定123只(30、25 min))和3次固定41只(30、25、15 min),其他操作步驟不變。具體操作步驟按照《動物遺傳學實驗教程》[18]進行。
1.3.2實驗程序。①注射秋水仙素:在試驗開始前3~4 h 給小鼠腹腔注射秋水仙素,注射劑量為每只小鼠注射200 μg/mL的秋水仙素0.4 mL。②處死小鼠,收集骨髓細胞:采用頸部移位法處死小鼠,后腿中間剪開皮膚和肌肉,從后肢根部取出股骨置于培養皿中,分離去除附在骨上的肌肉。用2%檸檬酸鈉清洗干凈,剪掉股骨兩端股骨頭,暴露骨髓腔,用注射器吸取2%的檸檬酸鈉5 mL,反復沖洗骨髓腔至股骨變白,將沖洗液置于離心管中離心,去除上清液留沉淀。③低滲處理:在細胞懸液中加入5 mL 0.075 mol/L的 KCl溶液6 mL,將細胞吹打1次,在37 ℃下水浴30 min,中間吹打1次;1 000 r/min離心10 min。④固定:加入3∶1的甲醇-冰醋酸固定液進行固定,具體方法包括1次固定(60 min)、2次固定(30、25 min)和3次固定(30、25、15 min)。最后一次固定后離心,棄去上清液,加入3∶1的甲醇-冰醋酸固定液2~3滴(視細胞數量適當增減,大約相當于 5倍細胞的體積),搖勻制成細胞懸液。⑤滴片:取事先預冷(-20 ℃)的載玻片,迅速從約30 cm 高處滴加細胞懸液1~2 滴,輕輕吹散,酒精燈上過火2~3次(切勿過熱烤干),風干。⑥染色:取風干后的薄片置于玻璃板上,滴滿Gimesa染液(0.5 mL Gimesa原液加入9.5 mL 0.01 mol/L PBS,pH 6.8)于載玻片上,染色30 min后用蒸餾水沖洗,晾干后觀察。
1.4數據處理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采用Duncan’s多重比較進行顯著性分析。
對固定環節進行優化,分為3種固定方法,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較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 0.05)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0.05)
1次固定染色體制片成功率為75.00%,制片效果不佳,染色體不清晰,重疊,排列不整齊,過于分散不集中;2次固定染色體制片成功率為82.10%,染色體數目清楚,結構清晰,分散充分而適度,沒有疊加;3次固定染色體制片成功率為82.90%,染色體長度適中,數目分明,染色體形態可見,整齊排列不疊加。從制片成功率和和染色體標本制備的質量來看,2次固定和3次固定的效果均好于1次固定,且2次固定和3次固定的效果差異不明顯(P<0.05)。3種固定方法的視野中骨髓細胞數量差異不顯著。染色體中期分裂相細胞數量的變化與視野中骨髓細胞數量相一致,多次固定的效果也顯著優于1次固定(P<0.05)。
小鼠骨髓細胞的染色體制備是細胞遺傳學、細胞工程類課程的基本實驗方法,用于染色體結構和功能分析及操作,從秋水仙素的注射、骨髓細胞的獲取以及低滲處理、固定及滴片的環節都要求精細操作,但固定操作環節耗時最長,一般教材提供的方法大多是3次固定,固定時間分別為30、25和15 min,在每次固定后需要離心10 min,僅固定環節就耗時100 min。因此,基于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理論分析,固定次數和固定時間是制約整個實驗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實驗所用時間的長短,也是實驗程序優化的關鍵環節,因此在多次預實驗后確定可行的3個固定程序。該研究發現,1次固定效果不佳,染色體形態模糊不清,染色體易離散不集中,染色體邊緣起毛等現象導致觀察效果不佳,不適用于染色體核型分析。研究表明,無論是小鼠骨髓細胞、蟾蜍骨髓細胞等動物的同一部位染色體制備,還是小鼠不同部位的細胞,大多采用2次固定或3次固定。這可能是因為1次固定甲醇-冰醋酸固定液未能充分透過細胞膜發揮作用,影響制備效果。經觀察發現,采用2次固定和3次固定時,標本均著絲點位置清晰,染色體明顯伸展、不纏繞,排列整齊,形態清楚可見。制備麻雀、鵪鶉骨髓細胞和羊水細胞的染色體標本[14-17]等采用了2次固定,而用3次固定制備小鼠雄性生殖細胞染色體標本[18]也能獲得清晰的染色體樣本,說明2種固定方法在試驗操作中均獲得較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因為多次固定可使固定液與細胞充分混勻并進入細胞,對染色體起到固定作用,防止染色體蛋白質自溶,并能增強染色體的嗜堿性,使染色體形態清晰,能夠很好地分散[19-22],提高染色體結構的可見度,改善對小鼠骨髓染色體核型分析的觀察效果。然而,從操作時間來看,2次固定用時75 min,比3次固定所需時間(100 min)減少了25 min,節省了時間,便于課堂的實驗安排。從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節省人力等綜合因素考慮,制備小鼠骨髓細胞有絲分裂染色體標本的最佳固定方法為2次固定。
固定的目的在于盡快使細胞的結構固定于接近存活的狀態,以便進行下一步處理,防止細胞內蛋白質分解導致結構變化。冰醋酸滲透力強,固定迅速,可阻止染色體收縮,使染色體結構免于破壞,但易使組織膨脹。甲醇能迅速穿透組織使組織收縮,2種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既能保證固定效果,又能保證染色體的鋪展。但若固定時間太長,可能會導致細胞破裂、染色體片段的過分膨脹及染色體散失。這也是一次長時間固定的觀察中細胞總數和分裂相細胞少的原因。
動物實驗程序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進行該實驗時發現多個步驟尚有待進一步優化與探索。
小鼠骨髓細胞有絲分裂染色體標本制片可采用2次固定的方法,固定時間分別為30、2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