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凱
摘 要:語文的生活化教學,體現了“教學合一”的原則和方法,使現行教材中的語文問題恢復到聾生生活的現實中,從而激發聾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聾生的語文素養,促進聾生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協調發展,引導聾啞學生走向社會和生活。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生活化”
聾校語文標準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做到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務。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教學走進學生,走進生活。因此若仍將聾校的語文教學局限于教科書這樣狹窄來看,就已顯得非常落后了。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聾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此,從聾生終身發展出發,依歸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只有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聾生生活這本大書融合為一體,讓聾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語文中悟生活,這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大語文教學觀。聾校語文教學生活化,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環境等要素入手,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現可以促進聾生生活文化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1巧妙導入,創設生活情境
聽障學生生活區域局限,生活經驗較少,閱歷也較貧乏,這就需要我們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創設生活的情境,才能引發學生心靈的體驗與情感的共鳴,使其更好地了解生活、認識生活,為今后獨立生活打下基礎。因此聾校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課程的具體內容創設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情景,促進聽障學生語文學習的高效率。
1.1立足生活,直觀展示
由于聽障學生理解能力差,往往對一些日常現象、常見的生活用品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所以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利用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創設生活化的認知情境,讓聽障學生走進生活,認識生活,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學習《雨》一課中,就可以在雨天讓學生直觀觀察,適時提問,讓學生直接描述觀察雨景后的感受,并啟發學生進行適當聯想,豐富想像力,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學生在與生活親密接觸的同時更好地認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
1.2動作示范,簡化內容
由于聽障學生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對于語文教材中的部分字詞難以理解,教師就可將動作形象化,讓學生現場體會,從而更好地理解語文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詞語:“村寨、反抗、輕蔑、姿勢”詞語時,手語詞典里都是手指詞,聽障學生很容易混淆,理解就更難了,所以教師的動作示范顯得尤其重要,通過做出形象夸張的動作,為他們現場講解,就能迅速化解難點,幫助聽障學生更好的認讀。例如在講“村寨”一詞中,我強調,它的建筑特點是以木材為主,房屋周圍有很多柵欄,因此,手語中有柵欄一詞的動作,學生馬上就明白了。
1.3轉換角色,表演代入
有些課文內容可操作較強,如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同時提高聽障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比如采用教師朗讀、學生表演的形式,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表演代入故事情節,體會課本想傳達的想法和愿望,形成情感共鳴。這樣,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理解
2教學過程生活化
2.1以生活化的學習過程發展聾生語文能力
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手段、方法、與過程。要發展聾生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概括能力……教師必須努力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如在語文課堂中,變單純的問問答答為其他多種形式的學,《親人》一課中讓學生演演、《三味書屋》一課中讓學生畫畫、教《小足球塞》一課時讓學生互議。
2.2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培養聾生自主性學習的品質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看到事物,提到事物,我們健聽者,在腦海里首先產生的便是它的字符名稱,即抽象的字詞符號,而聾人腦海里首先產生的則是它的手語名稱,即形象化的手語。聾人的思維模式如此,這就導致許多聾生書面語詞不達意的現象產生。語文化的生活,就是要幫助聾生溝通語文思維與生活現象之間的聯系,開展“生活化語文”學習實踐,培養聾生用語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語文和語文中的生活。借助校園新鮮事物,以及聾生生活中的參觀、比賽等活動為教學資源,教師就可因勢利導,讓他們用漢語言的表達方式來思考,培養聾生在生活中自主發現語文、研究語文的能力,并使之內化為自身的需要。
3鞏固拓展,優化生活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通過復習鞏固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教材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去感悟,去優化,達到優化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脫節。”所以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優化生活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在聾校語文課堂上,學生獲得的知識由于自身條件等的限制,與真正的生活還是有距離的,因此只有將這些知識在生活中鞏固拓展,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學著生活、學會生活、精彩生活。
4改變教學模式,滲透生活化課堂
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對象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別,因此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并不適應。實踐證明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把生活特性代入聾校語文課堂,通過聲音選擇、圖片襯托、視頻補充等方法加以強化,可以提高整體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海底世界》這一內容時,除了準備常規課件以外,教師還可以將相關的動畫視頻引入其中,從而加深特教學生的印象。
5結束語
總而言之,聾校語文課堂生活化可以讓聽障學生更好地走進生活,融入生活。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至關重要。將生活作為教學素材,把課堂氛圍變得生活化,能夠使語文課堂更符合現如今的新課標教學,提高聽障學生的學習效率,使語文課堂變得更精彩。
參考文獻
[1]胡曉娥.關于構建特殊教育語文教學生活化課堂的思考與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6).
[2]唐天橋.特殊教育語文生活化教學芻議[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6(11):00223-00223.
[3]周慧霞.用生活理念構建語文教學新課堂——談小學語文課程生活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