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媛 李春燕 郭景云 邊昱竹 葛翠恩
摘 要: 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和職責。大學生是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的實踐者、創新者。當代一些大學生存在文化自信意識匱乏、文化認知不足、文化體驗焦慮等問題。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以文化強國戰略為指導,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特點,本文從文化自覺、多維教育、地域文化認同感、文化傳播方式等方面,探討衡水學院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 文化強國戰略 文化自信 培育策略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高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時代使命和職責。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自信地邁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提供“中國智慧”。隨著外來文化和思潮的傳播途徑和影響更加廣泛,各種因素交織造成一些大學生中華歷史文化底蘊較薄弱,缺乏文化自信。“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教育,教育也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淀來支撐”。學校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大學生是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的實踐者、創新者,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使之深化為大學生的精神內核,成為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在研究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以文化強國戰略為指導,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探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一、以文化自覺指引文化自信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文化自信來自于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而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自我創建。”文化自覺意味自我思考,反思“傳統”的重要性,并在現代化語境中認識傳統文化,打通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當代學者多從中國文化發展能力的角度界定文化自信的本質、內涵、對象,或思考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的路徑。陳先達教授提出:“文化的本質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載體中內在蘊藏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的總體性理解基礎上的。它體現在中國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中,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要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培養其文化認同感。要建立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就要理清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淵源、內涵精髓和發展方向,幫助大學生增加文化知識儲備,明晰文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客觀、辯證的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判斷力。
二、推進文化自信的多維度教育
通過對衡水學院大學生的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共性特點: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較高,文化實踐參與度較高,但文化知識儲備極少,認知程度不高;二是雖然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學生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比較理性,70%參與調查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西方思想對自身思想行為產生了影響;三是大學生獲取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雖然對現有的中國文化類課程和活動較為滿意,但對高校文化自信培育方式提出較高的期許。
目前高校都形成了較完善的通識課體系,課程內容集科學性、系統性和理論性于一體,有助于大學生增加文化知識的儲備,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但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上,應當考慮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特點,結合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自主意識強、注重自身感受和體驗的思想特點,注重從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流價值及時代內涵進行梳理,既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將文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正確把握文化的發展脈絡,增強文化傳承、傳播的創新力;結合大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探討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表述方式,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現象的結合,教學內容的易吸收性和教學方式的靈活性相結合,開展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辯論賽、演講比賽或“時事大講堂”等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知,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夠客觀且深入地分析社會文化現象,正確評判文化價值,自覺增強文化認同感。
注重增強專業教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將專業教育的知識性與人文性相融合,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素養的培養,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和認知,注意了解學生的文化需求,排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文化焦慮,提高其文化理解力和思辨能力。結合專業課程的建設,挖掘專業知識內容中的文化因素,促進文化研究成果向課程資源的轉化,如建立董子文化教學基地;設立具有區域特色文化專欄或網絡資源板塊,邀請校內外學者進行學術成果的大眾化表達。同時結合傳統文化進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等,用優秀文化滋養大學生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文化引導意識,強化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創新情感,又要自覺地將中國優秀文化融入創業創新理念,啟迪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引導學生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表達出發,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如數字文化資源的開發、傳統服飾文化地藝術創作等。
三、培育地域認同感下的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將地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易直觀地獲得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高校所在地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對高校的認同感,自覺體悟優秀文化,培養自身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結合地域特點和應用需求,進行生本地域文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將地域文化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對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開設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體驗課、中華才藝課和思想文化專題研究類課程,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同步增加與地域文化有關的內容,并拓展到學生的第二課堂;采取多元聯合教學模式,既“請進來”,又“走出去”。“請進來”,邀請地域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或文化傳承人進課堂,以更加專業的視角、直觀的手法展示傳統地域文化的魅力;“走出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開展民間創業故事和史料的整理,建立革命文化教學基地、志愿服務基地,加強和深化學生的文化實踐活動,重參觀重體驗,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知度,“潤物細無聲”般地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