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琛 陳建斌 梅偉群 張華北 錢佳麗 劉穎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發病率呈不斷增長態勢,已成為我國終末期腎病的主要病因之一。DN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研究發現炎癥反應在DN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來,活性維生素D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在DN治療中的作用受到學者的關注。本研究采用骨化三醇聯合胰激肽原酶(pancreatic kallikrein,PK)治療早期DN,觀察其臨床療效,并探討其發揮腎保護作用的可能機制。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確診的76例早期D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PK組39例和PK聯合骨化三醇治療(CT)組37例。PK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40歲~71(52.37±8.94)歲;病史 1.3~14.4(7.78±2.25)年;CT 組男 19 例,女18 例,年齡 39 歲~72(51.94±8.74)歲;病史 1.2~15(7.62±2.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史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腎病Mogensen分期Ⅲ期:連續3個月、連續2次尿檢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為 30~300mg/g或 20~200μg/min。納入標準:(1)符合DN診斷標準,分期為Ⅲ期;(2)前列地爾注射液10μg靜脈推注1次/d,治療2周后復查UAER仍為Ⅲ期者;(3)年齡35~80歲者;(4)近期未服用本研究以外治療本病的藥物者;(5)患者均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1)其他明確病因導致的腎病或蛋白尿患者;(2)妊娠和哺乳期患者;(3)對所服用的藥物過敏或有禁忌證者;(4)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無法完成隨訪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糖尿病飲食,戒煙、戒酒等生活方式干預,均使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制劑控制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均給予為期2周的前列地爾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0μg靜脈推注1次/d治療。PK組口服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常州千紅生化制藥)240 U,3次/d。CT組口服胰激肽原酶腸溶片聯合骨化三醇膠丸(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0.25μg,1次/d,兩組治療觀察周期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比較兩組的24h尿蛋白量定量(24hUP)、25羥維生素D3(25-OHD3)、超敏 C 反應蛋白(hs-CRP)、UAER、IL-6、TNF-α、血清鈣(Ca)、血清磷(P)、血肌酐(Cr)、糖化血紅蛋白A1c(HbA1c)。
1.4 治療效果 治療3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UAER降低>50%;有效:臨床癥狀改善,UAER降低10%~5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UAER未降低[2]??傆行?(顯效患者數+有效患者數)/總患者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的Ca、P、Cr、HbA1c水平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CT 組的 24hUP、UAER、hs-CRP、IL-6、TNF-α水平均較PK組顯著降低 ,25-OH-D3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PK組治療3個月與治療前比較,24hUP、UAER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25-OH-D3、hs-CRP、IL-6、TNF-α 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CT組治療3個月與治療前比較,24hUP、UAER、hs-CRP、IL-6、TNF-α 顯 著 降 低 ,25-OH-D3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3個月后,CT組總有效率為83.78%,顯著高于PK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DN起病隱襲,進展緩慢,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3]。早期DN臨床表現不明顯易被患者忽視。DN初期腎臟增大,腎小球濾過功能亢進和微量蛋白尿可持續多年,不被患者注意,往往是在出現明顯蛋白尿或水腫時才被覺察,這時往往已經進展為臨床腎病階段,錯過了在早期DN階段可能實現逆轉的治療時機,最終發展成為終末期腎病。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前列地爾在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方面具有顯著作用[4-5]。但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經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早期DN一定療程后仍有部分患者UAER未能逆轉至正常,本研究針對上述患者給予相應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并探討骨化三醇發揮作用的可能機制。
胰激肽原酶能夠裂解低分子量激肽原生成激肽,后者可與緩激肽β2受體結合,擴張腎內小動脈,增加腎臟血流量,抑制球旁細胞分泌腎素并促使髓質細胞分泌前列腺E2,進一步改善腎循環,減少尿蛋白,保護腎功能。胰激肽原酶還是一種活化因子,能激活纖溶酶原,提高纖溶系統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預防腎毛細血管球微血栓形成,從而達到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的作用。本研究PK組中,治療3個月后24hUP、UAER已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有統計學差異(P<0.05),證實胰激肽原酶可以減少蛋白尿,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6]。
活性維生素D作為內分泌激素,與維生素D受體結合除了調節鈣磷及骨代謝,還包括參與炎癥反應,糖脂代謝等病理生理過程,抑制多種類型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和分化,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等[7]。骨化三醇是機體維生素D3的活性產物,研究發現能促進胰島素合成及分泌、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抑制 RAAS系統,從而發揮腎保護作用[8-9]。本研究發現,CT組治療3個月與PK組治療3個月比較其24hUP、UAER水平降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證明骨化三醇可進一步減少尿蛋白,保護腎功能,與既往報道一致[10-13]。CT組在治療3個月后UAER、24h-UP明顯下降,同時觀察到治療3個月后hs-CRP、IL-6、TNF-α顯著下降,而PK組未觀察到炎癥因子顯著下降,提示骨化三醇降低尿蛋白的機制可能與抑制炎癥因子有關,與Panichi等[14]所報道的結果一致。骨化三醇主要參與機體的鈣磷代謝,本研究中治療前后兩組血鈣、血磷均無顯著變化,考慮原因為0.25μg 1次/d的劑量不足以引起骨化三醇過量,且根據其藥動學,服藥24h后血藥濃度基本可降至基礎值,上述口服劑量也糾正了部分患者治療前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骨化三醇聯合胰激肽原酶治療早期DN可以有效抑制炎癥反應,顯著減降低尿蛋白,與單用胰激肽酶原相比,臨床總有效率更高。DN發病機制復雜,需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研究,并得到更大樣本的臨床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