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6月20日,《藝術商業》改版號發布會在北京SKP RENDEZ-VOUS書店舉辦。雜志改版號將原本的傳統模式解構為“藝”“術”“商”“業”四個板塊,以內容創新探索紙媒跨界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活動邀請了中國著名藝術家、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研究所首創所長方李莉教授,同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朱偉玨教授,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創始人、名譽理事長李風,三井物產中國總代表顧問、三井全球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黃曉京,阿那亞創始人兼CEO馬寅,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UCCA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張朝衛,蜂巢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市場拓展部總監杜威等眾多業內專家,作為《藝術商業》改版號的揭幕嘉賓。
當前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更廣義的文化創意產業都已經進入深化融合發展的轉型期。“新媒介正在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知模式,人們的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媒介本身,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創造力不會因為紙質雜志的不夠炫酷而失去競相進發的‘底色’。”出版人王語薇說道,媒體深度融合必須牢牢抓住內容創新這個根本,像《藝術商業》這樣的專業性媒體尤其要注重內容特色,而不僅是專注于傳媒技術的變遷。
《藝術商業》副主編岳巖介紹,雜志創刊于2013年,探討過的話題從“華人收藏史”到“新藏家時代”,從“臺北茶事”到“東瀛尋古”,從“藝術這味良藥”到“新時代的美育養成”,從“藝術消費時代”到“解讀藝術品金融”……總共85期的內容探討了一個共同的問題——“藝術”對人們的生活到底意味著什么?
“當我們嘗試打破‘藝術’與‘商業’的固有邊界,這本刊物就開始顯現出更多的可能性,這些隱藏的可能性,便是我們未來的出發點。”王語薇說道,雜志改版號將“藝”“術”“商”“業”四個板塊的下沉,便是我們每個人與藝術關聯的通道。
其中,“藝”(Art)專注于對藝術家及藝術作品的呈現,“術”(MethodoIogy)側重于學術視角的方法論和思辨性,“商”(Buslness)旨在發現具有創造性的市場策略,“業”(Practice)則聚焦于藝術行業的趨勢及實踐者的動態。
“藝術不該只存在于美術館里,我們不要把藝術從社會中摘離出來。”著名藝術家邱志杰說。如何打破固有的行業界限,將資源重新融合與碰撞后帶來升級,正是《藝術商業》的辦刊初衷和使命。
“當我研究城市空間的時候發現,如果只用一種學科的視角去思考一個空間是不可能的,它是一個廣袤的問題群。”朱偉玨教授說,“一旦藝術介入空間,它不僅僅會改善外觀,人內心的張力也在發生改變,這是藝術的一種力量。”
“當人對物質的需求滿足之后就是精神的維度、藝術的維度。”阿那亞創始人馬寅說,“人們常說無審美力是絕癥。只有從功能到情感再到精神都滿足的社區才是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社區,才會在商業上更有競爭力。”
“藝術的創造和進步離不開市場各元素的支持。”荷風藝術基金會創始人李風說。當前我國文藝園地呈現出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正是得益于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如政府部門、學界和業界各方探索的文化產業引導基金、投資基金、另類投資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促進了文化金融、藝術品金融、IP經濟等快速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多元創新。
“移動互聯網、VR全景、5G等科技應用發展迅猛,讓‘紙質雜志何去何從’‘藝術產業如何壯大’成為所有人認真思考的難題。”王語薇認為,《藝術商業》未來將繼續發揮跨行業、跨媒介的特點和優勢,聚焦藝術與各行業的有效結合。
參會的專家普遍表示,當今時代,數字技術空前發展,它所催生的豐富靈活的傳播手段也越來越成熟,這必將賦予文化創意產業新的傳承方式和生命力。如何結合并發揚不同行業的特點,結合線上擴散、線下體驗的傳播方式,使文化藝術領域變成一個更為立體、有趣,可以互動、可以參與的過程,是整個行業的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