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小學生讀經的浪潮此起彼伏,本文立足于現代視野探析新時期小學生的讀經教育。首先對讀經教育進行概念界定和特點分析,然后,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指出小學生讀經教育的意義,接著對當今小學生讀經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教育目的功利化、教材選擇機械化、教學方法單一化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指出了小學生讀經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讀經;小學生;文化經典
一、 小學生讀經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 小學生讀經教育的發展現狀
1998年6月,團中央、少工委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青基會”)啟動了“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該工程由中國青基會下屬的社區與文化委員會負責實施,著名學者季羨林、楊振寧、張岱年、王元化、湯一介擔任顧問,南懷瑾擔任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青基會社區與文化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編輯《中華古詩文讀本》,選編從先秦至近代的300篇古詩文經典之作,分為子、丑、寅、卯等12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并配有錄音磁帶。由于主辦單位所具有的不言自明的官方色彩,該工程已在全國30個省(市、區)的數千所學校的430余萬少年兒童中開展起來,同時受其影響并在其中受益的成年人也超過2500萬人。僅北京市就有200萬12歲以下的兒童接觸了誦經教育。
(二) 小學生讀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1. 教育目的功利化
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轉型階段,急功近利之風愈演愈烈,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再次盛行導致了好不容易推廣開來的經典誦讀而今又面臨著冷熱不均的窘境。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傳統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想實現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須培養年輕一代的民族文化素養,保持文化和人格上的民族獨立性。
2. 教材選擇機械化
從資料搜集到實踐走訪,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中小學在讀經內容方面只注重了古詩詞的選擇,中國的文化典籍是多元的,各家各派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不同側面,學習中國文化不僅要注重代表性,還要注重其全面性,要通過經典的誦讀培養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上的大氣魄。
3. 教育方法單一化
小學生的記憶最初是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從這個角度講,今天的“讀經”所采用的“小朋友,跟我念”的教學方法和讓孩子憑借興趣自主學習而不檢查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的。筆者認為,對新型人才觀的認識不夠完整、清晰,未能充分認識到通過國學促進兒童情感、意志、智慧生成和激發創造潛能的重要性是造成這種情形的重要原因。
二、 開展小學生讀經教育的對策
那么,讀經教育在操作層面上究竟該如何實施?
(一) 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
對于教育者而言,必須明確認識到: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只能帶來短期內的價值判斷,卻不可能消除“經典”的永恒價值和魅力。讀經的目的在于啟發智能,使生命充分地展現價值。要以一種揚棄的思想擯棄等級觀念、倫理綱常和封建迷信,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否定去除其中的糟粕因素,如果我們不能改變輕視經典的態度,繼續以短視淺薄的觀點來看待經典,那么經典的價值將因為我們的輕視而徹底的消失。
(二) 選擇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教材
經典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文脈盛,則國昌;文脈斷,則國衰,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糟粕和毒素。因此,我們贊成讀經,更主張要有選擇性地去讀。讀經更需要文本的認真選擇與鑒別。因此,究竟拿哪些東西給兒童去讀,要考慮兒童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讀經與兒童年齡階段的問題。
(三) 采用適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能力處于形象思維的轉變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讀經”教育。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形象化的語言和兒童已有的經驗,把“經”的道理充分融入現實生活中。
《工作再設計》中有一句名言:“謹防把游戲變成工作,而應把工作變成游戲。”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用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用游戲的形式促進學生對經典文化的記憶和了解,用游戲的形式促進學生技能的形成和情意智慧的生成,才更適合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具體來講,在一定的場合,變誦讀詩文為唱讀詩文,變一般性識記為競賽式識記,變知識習得為生活運用等,都不失為有益的嘗試。另外,讓兒童參與游戲的策劃、設計、組織和實施,讓兒童在此過程中優選方案、開展競爭,可以極大提高兒童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其競爭意識和創造品格。
三、 結語
事實上,時斷時續的讀經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頗有意味的文化、教育現象。在民族的苦難歲月里,先輩們以決絕的方式“炮轟”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國學”一夜之間成為“愚昧”的代名詞,成為國家落后挨打的“罪魁禍首”,隨著“西學東漸”的發展,西方文明成為“挽救民族與危難”的福音;尋尋覓覓中我們輾轉多年,驀然回首卻突然發現:要想與西方文明平等對話,我們必須接續文明薪火,再次燃起我們傳統文化的火把!
作者簡介:劉嬌,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市春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