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越來越快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微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鑒賞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不但要求學生充分把握有關知識點,還要不斷鍛煉學生審美和閱讀能力。所以,在高中的詩歌鑒賞當中利用微課顯得特別重要。本文分析了微課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的應用,力求進一步提高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課;詩歌鑒賞;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越來越深入,微課逐漸成為一種常用的教學輔助方式,通過微課,可以更好地幫助于學生進行獨立的學習,對課堂重點進行把握。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的詩歌鑒賞內容,不僅含有現(xiàn)代詩歌,還有古代詩歌。因為詩歌語言比較抽象,在理解方面,學生存在比較大的困難。因此,通過微課來進行語文詩歌鑒賞教學,是目前高中語文課堂的重要實踐。
一、 通過微課來實現(xiàn)考試方面的突破
在高中時期對詩詞進行學習過程當中,要對詩詞的必考知識點進行關注。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從學生實際狀況出發(fā),通過微課來滲透和體現(xiàn)考試的知識點,以便在考試當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教學的內容和考試的內容緊密結合到一起,在教學過程進行學習突破。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穿插一些綜合的內容,例如詩歌什么的意象能夠表達出什么情感,并且表達技巧也是重點考查的內容。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考試的重點內容也比較分散,而微課有利于學生對其進行歸納,進而對學習壓力起到了緩沖作用,讓學生更好的對細碎知識點進行掌握。在目前教學當中,找到更容易理解的手段,并將知識點很好的傳遞給學生,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當中比較難做到。微課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信息教育技術,其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突破,給學生健康成長帶來更好的途徑。
二、 通過微課來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在高中階段,需要更好地照顧學生主動性,以及對事物和知識點的特有見解。在這個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微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微課有著短而精的特點,短指的是時間較短,一般情況下,微課僅僅5分鐘左右就結束。由于高中時期的學生壓力較大,時間較少,通過比較零散的時間來對視頻進行觀看,正好適合目前學生的基本需求。微課內容強調的是“精”,其特點是能夠直接抓住重點,忽略了課堂內導入等環(huán)節(jié)。在這類狀況下,教師能夠給學生帶來比較多的實際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外時間獨立的進行預習和復習,更好實現(xiàn)教學突破,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完善,最后促進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微課可以讓課堂從課上延伸到課下,不斷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進行更好的培養(yǎng)。
三、 利用微課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和分解知識點
在詩歌學習方面,因為詩歌的語言有著朦朧性,其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它需要學生將情感投入到其中對作者的思想進行感悟,在目前高中詩詞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微課讓教學內容細化,并且對知識點進行分解,進而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在對詩歌進行學習的時候,通過微課來進行教學,充分展示不同的教學內容。微課不但能夠錄制比較好的視頻資源,教師還可以在課堂內應用幻燈片等資源。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對不同知識點間的關系進行體味,將比較抽象的詩句具體化,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詩歌的意味。除此之外,微課能夠變換形式,將多種的音樂和動畫等形式融入到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 利用微課來理清詩歌脈絡
微課可以更好的對詩歌重點和難點進行把握,并通過動畫的手段來表達其內容。由于詩歌都存在著比較強的抽象性,因而不能對其直觀的表達出來。因此,高中語文詩歌要利用教學語言來進行描述。在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微課來進行教學,可以按照詩歌內容,將一定的問題變成動畫以及圖片,進而讓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欣賞,對詩歌的深意進行理解。通過比較直觀的表達,讓詩歌語言內容通過詩歌外的語言來體現(xiàn)出來,進一步促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內涵。
五、 結束語
經(jīng)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升詩歌鑒賞教學質量,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需要對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中的應用加以重視。在高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微課的應用有助于教師科學地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進行引導,實現(xiàn)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可以更加全面地幫助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理解,充分體會到詩人真實情感。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微課是教師在詩歌鑒賞教學當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其對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磊.新課標高中語文新詩教學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6(33).
[2]魏淑娟,寧鑫.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7(80):45.
作者簡介:于洪昌,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赤峰市敖漢旗新惠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