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偉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燦爛明珠,所以古詩文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古詩文的教學要求作了具體規定:一二年級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五六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詩文的內容和情感。
一、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古詩詞自身的特點和與時代的隔閡,小學生對古詩文的記憶往往停留在古詩詞字面上的機械記憶,而不是理解意義上的意義記憶,對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情感表達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另外的一個原因是當前少數教師教學理念存在偏差,仍然是習慣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還是在沿用固定的模式去套講:先是逐字逐句的去解釋,然后再理解句子,接下來串講整首詩,然后告訴學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后背誦。這樣的套路,就把原有的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詞解讀的千篇一律,學生也自然不會喜歡。如果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這樣的層面上,沒有對古詩詞的內涵進行咀嚼的話,學生就體會不到古詩詞耐人尋味的意蘊和古圣先賢他們蘊含在詩詞中的精神智慧、品格修養,還有那種品詩論句所帶來的精神享受,這些也都體會不到,從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都不高,所以說教師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
二、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的對策
1.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詞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華文化極具韻味的精神財富和情感表達。新課標方面做了相應的要求:語文課程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古詩詞教學,恰恰就在這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文化擔當和責任擔當。
《憶江南》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首詞。作為詞的學習,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詞,認識詞和詞牌名;再通過教師的配樂范讀,引導學生體會詞的節奏和韻律,有助于讀出詞的音樂美;接著通過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這樣初步理解詞的內容和情感。這首詞中描寫的雖然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幾個意象,但他們的認知還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層,所以我采用透過文字想畫面,表達想形象,拓展比較讀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逐漸深入地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當學生充分體會到江南景色的美和詩人對江南深深地懷念的時候,呈現相關背景資料引領學生讀出詩詞背后的故事,讀懂詩人的心情,此時學生對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學生、文本、作者三方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2.借助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我們知道好的教學內容一是要深知于文本,二是要貼合文本特質,三是教學內容要聚焦、針對性強。通過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性的教育環境,開展古詩詞的教學,對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力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媒體、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其實歸根結底是為語文教學服務,也是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所以在整體的實施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以及教學的內容進行綜合的考慮。
在《憶江南》這首詞的教學中,我沒有停留在一般的淺表性教學,而是借助于多媒體鏈接,聯系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我通過綜合運用圖像、畫面、還有聲音等多種傳媒手段,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讓學生觀其形、聞其聲、感其情。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將情感聚焦到了白居易對江南的景,江南的人,還有江南所發生的事的懷念,從而滿懷深情地進入到詩歌所創造的那種意境,就達到了一種借他山之石智取教學之育的效果。
這樣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巧妙的把信息技術與小學古詩詞教學進行了一個有效的整合,這樣既有利于拓展閱讀的外延,又很好地克服了傳統古詩詞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拓展了古詩詞信息獲得的途徑,實現了師生互動、資源共享、多媒體技術資源、方法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從而讓圖、文、聲、像等多種媒體為古詩詞閱讀和教學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也由單一的接受方式,變為了以視聽等多種感官的共同協作的方式,有效的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讓學生真正有興趣的投入到古詩詞的學習中。
3.誦讀詩詞,品味意蘊
我們知道古詩詞的一個基本環節就是誦讀。誦讀是古詩詞教學中最為常用和最關鍵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時而抑揚頓挫朗朗地讀,時而想象畫面美美地讀,時而余情漾漾有滋有味地讀呢?
以《漁歌子》這首詞為例,它在內容上淺顯易懂,對學生來說,感悟漁父形象是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漁父的形象”,體會景;走近詞人,感悟詞人融入其中的感情。在體會詞中的景時,不再落腳于景色之美,而是引導學生品讀出景中蘊含的自由,自主發現景與人的微妙關聯。
我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配上舒緩柔美的音樂范讀,指導學生會心吟誦。引導學生一詞一句的想象,將詞演繹成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再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優美的詩句,唯美的畫面,柔美的音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學生深深的沉醉其中,深刻地感悟到漁父這一自由形象。所以我覺得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常常要求學生要讀出感情,其實這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深刻感悟之后的一種自然實現,一種水到渠成。學生理解得越深刻,情感把握得越準確,就能讀得越好,越動人,這就是會心吟誦古詩詞的魅力。
古詩詞作為古老的語言藝術,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古今而經久不衰,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作為教師,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古詩文的教學,讓孩子們真正的體會到古詩詞豐富的內涵,能從古圣先賢的詩文中感受人生的意義,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曾小霞.小學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