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枝
摘 要:潛能生就是差生的新名詞,被戴上這樣的帽子的學生,讀書時很沒有自信心。小部分潛能生也許是先天不足,大部分潛能生是因為缺少嚴父的管教或慈母的關愛,行為和學習習慣雙差,注意力不集中,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就要用溫和的、發展的、愛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學生,要看到學生的“長處”,作為老師我們該怎么辦呢?下面結合我平常的工作談談我的做法。
關鍵詞:數學;潛能生;對策
一、多角度關注學生
1.了解學生。潛能生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膽子大的和一種是膽子小的,膽子大的潛能生一般學習、紀律差,犯錯不斷,屢教不改,自制力差,道德認識不能支配自己的行為,自我要求不高。膽子小的潛能生一般比較內向,在思想、學習等方面顯得很消極,學習差,上課時精力不集中……
2.鼓勵學生。潛能生平時情緒往往很孤僻、悲觀、低沉和冷漠,可是表面上往往表現得很堅強、甚至古怪不可理喻。就比如:我班上有一個潛能生,在一次上網被我發現后,她與同學說:反正不會讀書,又不能上網,不讀了。我知道后,重新找到她,告訴她:同學們都說你很聰明,只是你自己的心沒用在學習上,如果你能像在網上交朋友一樣與同學交往,交流學習,你的成績肯定會好起來的。她聽了以后,半天鼓起勇氣瞪了我一眼問:真的?我也使勁的點了點頭,她就說老師那我不上網了。一次初三“三校”聯考,成績出來了,我找到她告訴她不僅數學進步了,而且總體成績進步了30名,她微笑著問:真的?我問:想到嗎?她說:沒想到。我趁熱打鐵說,以后一定要自信,經常告訴自己我也是很棒的。她笑著狠狠地點了點頭,說:老師你真好,走了……望著她的背影,我也很愉悅,想當初阻止她上網她還有點怨我呢!
3.關愛學生。對學生的關愛其實很簡單,一句問寒問暖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失敗后的安慰,一次過失后的理解,一次師生如朋友般的聊天,一次不帶姓的昵稱等等,都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關愛他們的,他們會感覺到在學校好像在自己的家里,老師就像他們的家長,他們的精神很愉悅,不但成績會進步,集體榮譽感會增強,今年我班在校運會上總成績校第一,廣播操比賽校第三,期中考試年級第一名也在我班上,學生可高興了,我想這是愛產生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吧……
二、化枯燥為有趣,讓潛能生在快樂中學習
1.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習起來感覺無味,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例如:我在講“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導入時問學生:你們看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電視嗎”?這一問,大家說誰不知道“俺老孫”,我又問:“孫悟空要去為唐僧化緣,出發之前畫了什么圖形使唐僧不會被妖怪靠近?”學生都搶著說“圓”,我又問“孫悟空這個圓是怎樣畫的呢?”答:“以唐僧為圓心,以緊箍咒長為半徑畫的圓,唐僧師徒在圓內,妖怪在圓外,碰到圓周會冒火花,進不了”一口氣把點和圓的位置關系幾乎都說清楚了,而且我發現學生真正嘗到了學習的快樂,這樣把枯燥的內容就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2.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正處于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他們好奇的問題。例如:在講相似三角形中,教師可以直接指著操場上的旗桿說:“在沒有較大的工具的情況下我能得出這根旗桿的較準確的高度,大家知道怎么測嗎?”學生一下就來勁了,這樣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1.學會預習。預習就是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一天布置他們閱讀,簡單的練習先做做,不懂的地方作記號,以便在上課時更能認真聽講。
2.學會聽課。
(1)聽:上課認真聽課是必須的,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上課一分鐘,下課幾天功。我上課時經常用眼神與潛能生交流,一來表示對他們的關注,二來提醒他們注意聽課。
(2)記:上課時把預習過程中不懂得知識作上筆記,畫上重點符號,將某些知識點記錄下來,以便復習鞏固,各個擊破。
(3)想:從定義性質法則多角度提醒他們思考,比如:“如何求證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先讓學生回答切線的定義:“過半徑的外端并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即滿足兩個條件:①過半徑外端;②垂直。接下來告訴學生從三個方面考慮,第一,如果已知過半徑外端就證垂直。第二,如果已知垂直就證過半徑外端。第三,兩者都不知道,就作垂直的輔助線,證過半徑的外端,即證垂線段與半徑相等。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自覺學習的好習慣。為了讓潛能生在課前能預習,頭一天把幾個潛能生集中一起,告訴他們第二天上課內容,在我的幫助下,堅持一個星期,成績一定會很快進步的,便可養成了自覺預習學習的習慣。
2.探討的習慣。由于潛能生基礎知識較差,課前的預習我就預設一些問題,適當為他們提前點撥,比如上相似三角形預習時,我就叫了幾個潛能生去測量學校石雕高度,上課時我向全班學生提問“我們學校里的石雕你們怎樣測得它的高度?”那幾個潛能生一下精神倍增,舉手發言,積極融入到討論問題的情景中,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
3.觀察的習慣。后進生注意力難集中,觀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老師就要采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獲的知識,特別是出一些簡單的找規律題,這樣使學生體會觀察而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
4.培養小結的習慣。課堂上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小結,即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重點難點易錯點在哪里?小結使學生學習的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容易忘記。
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老師要善于發現潛能生身上的閃光點,用愛心去開啟潛能生的心智,幫助他們認識自身價值,提高自我評價,“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健康地快樂地幸福地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