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綿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或福州薯蕷干燥根莖,粉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干燥根莖。筆者查閱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發現兩者功能、主治的敘述完全一樣,故本文從綿萆薢和粉萆薢歷史沿革、功效主治、混淆原因等方面對兩者區別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指導臨床醫師調劑處方,提高用藥安全性,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詞:易混淆;中藥品種;綿萆薢;粉萆薢
1概述
1.1歷史沿革
清《本草秘錄》記載“正不止四名已也”,可見萆薢由于名稱多樣導致混淆,《本草從新》首次提出了“粉萆薢”之名,粉萆薢歷代本草記載較少,根據1977版《中藥大辭典》記載菝葜屬紅萆薢,又將綿萆薢等同于川萆薢,但其原植物與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不同,15版《藥典》收錄分類僅有綿萆薢與粉萆薢,粉萆薢記載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干燥根莖,川萆薢雖然在歷史上作為“萆薢”主要來源之一,但未被15版《藥典》收錄,《本草原始》載“川萆薢色白而虛軟,山萆薢色赤而堅硬。凡用以白軟者為勝”,該書圖下注“根皮色黃白、肉色白”,有學者研究考證叉蕊薯蕷和粉背薯蕷的根莖亦是這種形態。
1.2功用主治
萆薢主治范圍廣泛,古代醫書均有使用記載,綿萆薢與粉萆薢同中有異,皆能利濕去濁,祛風除濕,用于風寒濕痹,淋濁等病癥,前者長用于祛風濕,后者常用于化濕濁。綿萆薢性平味淡,歸肝、脾胃與腎經,普遍歸屬利尿通淋藥,功效主治與粉萆薢及綿萆薢相似,體現在“利濕去濁,祛風通痹”方面,薛己在萆薢湯中以綿萆薢為君藥,治療喉腭潰蝕、面蝕癰漬等病癥;粉萆薢苦平,歸肝和膀胱經,長于利濕祛濁,用于治膏淋、白帶等病癥,如通府保精丸正是以粉萆薢為主藥,運用治療腎家經火,敗精阻竅等病癥。綿萆薢具有抗感染、鎮痛、抗炎、消水腫等作用,臨床可聯合西藥應用于多重耐藥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如于耀宏對萆薢強骨片強筋壯骨功效評價,制作大鼠骨質疏松模型從骨生物計量學、骨密度等進行評價,結果表明萆薢強骨片對大鼠扭體有抑制作用。
2混淆原因分析
2.1外觀形狀
綿萆薢與粉萆薢的外觀形狀上的區別不明顯,二者均為質地松軟,脆性易掰斷,大小不一,邊緣不齊,形狀不規則,氣味相似,外皮顏色相近,偏褐或棕色,外表或稍里層有點散狀分布的纖維管束,中藥飲片均以形狀大而薄為優質品。
2.2用藥習慣
歷代文獻對兩者用藥藥性、功效等內容記載龐雜,涉及內容廣泛,用藥習慣各地未能統一,如陶弘景言“今處處有之”、“江左俗猶用之”,《藥典》對于這兩種藥材如何用藥也未明顯作鑒別,記載的功效應用基本相同,民間也多統稱二者為萆薢,且自古數派醫家認為二者功能主治相通,各大藥房或是臨床醫師在開藥處方時也不區分辨認,僅使用籠統的“萆薢”二字,用藥處方不恰當導致混淆現象長期存在。
2.3資源市場短缺
綿萆薢主產于川蜀,粉萆薢主產地為浙江等地,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原植物過去移植較少,二者均為植物根莖,由于患者需求量大,市場資源供不應求,又連續砍伐森林導致成林面積逐年減少,萆薢的中藥材資源愈加地缺乏。國內中藥材市場存在黑市倒賣等違法犯罪的經濟貿易,從一些中藥材市場購進的萆薢,發現既有百合科土茯苓,也含有薯蕷科萆薢,萆薢具有可的松抗炎的相近效果,幾乎無副作用,是各種免疫性疾病的有效藥物,土茯苓則效果較差。
3現代研究藥理實驗
現代藥理實驗研究測定出綿萆薢與粉萆薢的化學成分和含量不盡相同,前者所含主要成為甾體皂苷類、木脂素類和二芳基庚烷類等化合物,后者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類固醇糖苷、皂苷類等多種甾體皂苷,總皂苷在水解后會生成薯蕷皂苷元等,此外還含有淀粉、蛋白質等基本物質。晁利平等采取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其所含化學成分進行分離,發現含有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共七個單體成分。兩者的藥理作用區別主要是因化學成分而有差異,綿萆薢水提取物有抗骨質疏松作用,粉萆薢水提取物有抗痛風作用,總皂苷水解后生成的薯蕷皂苷元有抗真菌作用。綿萆薢尚具有抗炎鎮痛作用,臨床可應用于痛風性關節炎,明顯改善中醫證候,降低尿酸和血沉值,減少慢性緩解期復發率,緩解急性期關節癥狀,粉萆薢含化學成分薯蕷皂苷等成分,起擴張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等作用,適合作為藥酒方源藥材。
4總結
綜上所述,綿萆薢與粉萆薢在化學成分、功能主治、臨床應用等方面存在差異,醫師隨意將兩者混淆入藥必定影響藥效,應嚴格篩選藥材來源作為調劑處方應用,醫療機構質檢部門應當監督中藥房員工嚴格控制藥材質量,醫院也應在健康宣傳周、醫療衛生指導等方面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易混淆中藥辨析教育,為保證患者安全用藥提供必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章偉明,鄭紅霞.中藥土茯苓與粉萆薢的鑒別[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07):642-644+662.
[2]白宇明,郝近大.土茯苓、菝葜及萆薢的本草考證及其鑒別[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6):2733-2737.
[3]于耀宏.萆薢強骨片對骨質疏松模型動物的影響[D].沈陽藥科大學,2007.
[4]晁利平,阮靜雅,劉艷霞等.綿萆薢化學成分的分離與結構鑒定[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5(05):336-339.
作者簡介
董志威(1996.01—),男,江西貴溪人,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針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