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王曉侃
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而大數據技術更是大力推動了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據中國統計信息服務中心調查分析,我國在未來5~10年內將會有500萬~1000萬人從事大數據專業相關的職業和崗位,大數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教育部在2016年高職高專專業目錄中增設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為市場急需的大數據專業人才創建了良好的培養環境。2017年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 2016—2020 年) 》中指出,要加快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動大數據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在“三融四境”職教新模式下積極探索大數據專業建設,制定出一套適應于高職發展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盡快滿足大數據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使專業盡快地對接產業和企業,實現職業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突破。
一、高職院校大數據專業現狀分析
有關統計顯示,自大數據技術及應用專業開設以來,截至2017年9月,我國已有270所高職院校申報到這一專業。但是當前該專業建設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與大數據企業發展不對接。大數據相關專業是緊跟大數據發展而形成的新型工科專業,涉及信息、電子、數學等多個學科,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和形成人才培養方案是比較困難的。經調研我們發現,不少學校的專業建設是在原來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或者使用本科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尚未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難以真正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大數據專業人才。
二是專業師資短缺。在師資建設方面,業內出身的教師很有限,而那些轉崗教師則需要進行重新培訓和繼續教育,同時新入職的教師并不能很好地洞察和把握大數據專業及大數據企業發展方向,勢必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致使專業發展停滯不前。
三是專業實訓條件嚴重不足。多數學校存在實訓條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情況,理論講解和分析占教學內容的比例過大,不能更好地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就會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達不到職業教育“工匠能力”的實際要求。
四是高質量教學資源匱乏。目前市場上缺少適用于高職高專的專業教材和課程教學資源,知識碎片化,難成體系;有些院校直接使用本科教材。這都不利于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是學生對大數據專業的認知度不高。調研發現,學生之所以報考大數據專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會上大數據主流思想的影響,而對大數據相關專業的具體情況并不清楚,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規劃,存在很大盲目性。
二、基于“三融四境”模式的大數據技術及應用專業建設方案
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歷經10年的實踐探索,從引企入校、校企共建、送教入企,到混合所有制辦學和分布式辦學,從把企業引進學校到把學校搬入企業,形成了四個育人場境;同時基于工作任務、行動導向構建了“三融”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三融四境”職教協同育人新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形成了大數據技術及應用專業建設方案。
(一)“產”境建設
學校通過和高科技企業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構建教學和實踐的真實生產環境,以形成“產”境。2016年以來,學校先后選擇了多家優質的大數據企業進行對接。按照“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的原則,學校先后與江蘇國云大數據有限公司、中興大數據中心、洛陽惠普、河南智游科技集團等多家具有數據資源的公司共建了大數據應用技術中心。該中心由校企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將大數據行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技術及時輸送到學校,同時將企業級大數據項目實訓課程貫穿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提升大數據專業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大數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該中心還利用技術優勢,為全校師生提供機床、電梯、無人機、變壓器等設備數據監控和管理服務,為智慧校園和數字校園提供基礎支持。
(二)“學”境建設
學校緊緊圍繞國家和河南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推動大數據應用技術專業建設,進而形成以大數據技術為核心的專業群建設。2018年,學校與國云大數據有限公司共建大數據學院,從而構建了基于真實場景學習知識的教學環境。大數據及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可以在真實場景學習,實現校企課程共擔、人才共培,上課就是上班,上班也是上課,雙向并進,從而實現了招生就業一體化,實現了職業教育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教師可以深入到大數據企業一線開展企業實踐,與企業人員共同承擔課程建設、工作頁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等,從工作崗位中提出適合學生的實踐和知識能力因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型“雙師型”教師團隊,為學校構建“四境”導師團隊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研”境建設
學校通過與大數據企業共建大數據智慧研究院,形成教師、工程師、技師、研究員等參與的教學和研究環境。一方面,學校開展“基于大數據的教育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分析大數據技術專業與企業對接存在的難題和實踐困境,構建基于“三融四境”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四張課表,形成“四導師”團隊,進而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的機制和體制,構建大數據專業建設評價體系,為學校構建特色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提供強有力支撐。大數據研究院通過申報國家和省市的大數據科研項目,有效提升了教師科研開發能力和企業實踐能力。同時,我們從大數據系統研發、大數據應用開發和大數據分析三個方面的ETL研發、Hadoop開發、可視化(前端展現)工具開發、信息架構開發、數據倉庫研究、OLAP開發、數據科學研究、數據預測(數據挖掘)分析、企業數據管理等9個核心崗位提取融知識能力因子,實現從崗位到課程的轉換,形成獨具特色的融課程,再實現從課程到技術的轉換,培養大數據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實踐——理論——實踐”的良性循環。
(四)“創”境建設
“創”境建設就是校企合作建立創新創業基地,形成眾創空間,建設大數據創新創業平臺,培育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學生。大數據專業平臺建設為眾創空間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智力支撐,也促進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孵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目前,有超過5%的在校生通過創新創業平臺自主創辦了公司;學校利用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孵化與大數據相關的企業20家,形成省級孵化器。接下來,我們還可以把大數據眾創空間的優勢利用到裝備制造、軌道交通、醫療衛生、觀光旅游、陽光政務等方面,進一步做好社會服務和行業對接,推動學校及周邊科研院校、企業的科研技術成果的快速聚集擴展,更好地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五)“三融”建設
大數據應用技術專業在“四境”建設的基礎上開展“三融”建設,通過“三融”改革創新,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命力,促使產學研創“四境”互融互通。
融課程建設。大數據專業主要開設Python 編程、Linux 基礎、數據庫技術、Hadoop 大數據開發技術、數據挖掘與分析、大數據應用、數據分析、數據結構、Java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等課程。通過對大數據按專業崗位分析,該專業學生可以從事數據采集、清洗、存儲、大數據處理分析、應用開發和大數據平臺運維等工作,對應的初始崗位主要有:數據采集專員、大數據處理工程師、大數據應用開發初級工程師、大數據平臺運維初級工程師等。在此基礎上,學校成立了由學科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企業工程師、企業經理、研究員等組成的合作團隊,深入國云、騰訊、阿里云等企業一線,調查每個合作企業的需求,擬編寫大數據專業的基礎模塊和專科模塊融教材,主要包含解析大數據技術、數據采集實用技術、WEB前端技術、JAVA設計基礎等課程,按照融課程的設計要求,在崗位專業知識和專業理論因子基礎上,吸收企業崗位中的教學因子、工匠精神和技術技能因子、批判思維和質疑解惑因子、企業家干事創業品質因子,按照“任務—完成、問題—解決”式的課程特點,開展情景描述、信息收集、分析計劃、任務實施、考核評價等5個環節的項目式教學設計,所設計的融任務都配套有工作頁,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學生都主動思考問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目前,我們已完成基于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講義和任務單的初步構建,并在2018級學生中開展融課程教學改革。
融體系建設。大數據技術專業團隊通過對專業的認真研究和剖析,形成基于產、學、研、創各主體高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該體系可以實現課程與崗位、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融合。針對大數據技術專業,設置的主要崗位分為基礎類、技術類、服務類。基礎類為:大數據文檔編寫、大數據采集清洗與轉換。技術類為:大數據系統搭建與運維、海量數據庫管理、大數據軟件開發、大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分析。服務類為:大數據營銷、大數據呼叫、大數據售后服務。大數據專業進階崗位為:大數據技術公司管理崗位和高級技術崗位。依據這些崗位,我們開展了大數據專業的全科模塊、專科模塊、專長模塊建設,使學生在一入學就對職業有認知、有興趣、有職業認同感,使學生掌握相應崗位的專業技能和解決未來崗位問題的工作方法,培養學生職業習慣和職業思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課程內容是直接來自企業工作崗位的多個項目或任務,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由學徒轉變為企業需求的合格角色,同時幫助企業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目前已經形成基于企業崗位和工作任務的產學研創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診斷與改進方案,在我院2018級大數據技術專業中開展實施,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進展。
融體制建設。學校通過與國云大數據、阿里巴巴、百度云等企業合作,初步建立了大數據中心、大數據學院、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大數據眾創空間等“四位一體”的產學研創綜合體建設。沿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條主線,學校將進一步推進大數據專業的融合體建設,把融合體打造成校企命運共同體,為企業定制專業人才。
通過大數據專業的“三融四境”建設,企業、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發揮了不同作用,學校形成了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積極作用,實現了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的高度融合與無縫銜接。
高職院校培養大數據技術人才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數據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分支,各高職院校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開設了大數據技術及應用專業。河南機電職業學院通過基于“三融四境”職教新模式的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大數據專業建設的目標和定位,探索了基于工作崗位因子的“三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了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了“三融四境”的教學隊伍,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大數據專業“三融四境”建設,學校將持續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