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昌
閱讀可以豐富我的教育理念。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曾簡單地認為:只要嚴格管理,勤跟苦守,自己的辛勤付出一定能得到理解和回報。然而,實際工作中卻出現了教師的苦口婆心與學生玩世不恭之間的矛盾、教師的不斷加壓與學生逆反心理之間的沖突。
在我讀了魏書生老師的《魏書生與民主教育》之后,我記下了書中的幾句話:學生的成長是要學會真、善、美。所謂真,是真理、各門科學和各種技能;所謂善,是博愛、民主、責任和寬容;所謂美,是和諧,是體音美,是對他人優點的欣賞,是對這個世界的贊美。
至此,我才幡然醒悟,我們對中職生的教育目標不僅僅是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引導他們加強道德修養,培養他們的良善之心。就像有人這樣對文化進行詮釋:“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作為班主任,要開闊自己的眼界,構建“真善美”三維目標,讓學生成為智商和情商齊頭并進、精神飽滿、人格健全的人。
閱讀可以改善我的工作心態。在剛畢業參加工作那會兒,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我往往缺乏耐心,總以為嚴厲的批評會帶來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實際上這種管理方式導致了學生口服心不服,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無形的隔閡。
偶然的機會,我讀到這樣兩句話:“遇事憋三秒,讓真相飛一會兒。”“接納才能溝通,溝通才能合作,合作才有改變的機會。”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面對學生的錯誤,我不再急于批評,而是耐心傾聽事情的經過,給予細致的分析和正確的引導。從此,師生關系不再劍拔弩張,班級管理也變得輕松和高效了。
閱讀拓寬了我的教育方法。在沒有養成讀書習慣之前,我總是按部就班地執行學校下達的各項任務;在讀了一些教育書籍之后,我在班級管理中加入了一些個人的思考和舉措,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向高金英老師學習“養心八珍湯”。我曾經在現場聆聽過高老師的教育演講。就是在那次演講中,我聽到了她的“養心八珍湯”, 內容是“慈愛心一片,好肚腸二寸,正氣三分,寬容四錢,孝順常想,老實適量,奉獻不拘,回報不求。”我將其記錄在筆記本上,并和學生分享,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向“六尺巷”的典故學習寬容。史料記載:張姓宰相祖居與吳氏鄰,中有空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書于后寄歸。批文是“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家感其義,亦讓三尺,故六尺巷的故事傳為美談。我通過講這個小故事,讓學生體會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心胸開闊。我曾以這個典故為基礎,開過一次比較成功的班會,再配上一些關于寬容的名人名言,加深學生對寬容的理解,對于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向蘇霍姆林斯基學德育。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中闡述了怎么培養學生的情感、力量、溫柔、責任、修養、品德、善良等。在書中他結合自己一生的教育實踐案例對以上觀點加以論述。我覺得這本書可以為我們的德育工作提供很有價值的觀點和素材。
作為班主任,我們只要能堅持學習,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向教育名著學,向報刊學,向網絡學,我們就會欣然發現,班級管理的素材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