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2017年,鶴壁市教育局組織職業院校班主任系統學習心理咨詢師的相關知識,并且鼓勵大家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時長為一年,學習時間為每周末。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多忙多累,我都堅持去聽講,并做好筆記,力爭達到在實際工作中的靈活運用。學習結束后,雖有收獲,但空感無力,不知所用。后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等書籍以及《河南教育》(職成教)雜志等專業刊物的引導下,我有所感悟,并能夠在實踐中嘗試運用心理學來解決一些問題。
此次學習過程,也讓我深感教師的教育素養提升取決于源頭活水——讀書,班主任教育智慧的提升也得益于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不是為了尋到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而是出自于自我成長的內心覺醒,是出自于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樸素想法。其實,最初剛當班主任時,我迷戀于這個“兵法”,那個“秘籍”,甚至想要“一招鮮,吃遍天”;有時,我還會因能夠“鎮”住某個學生而沾沾自喜。但現實情況卻是“按下葫蘆起來瓢”,班里事情層出不窮。我疲與應付,只能見招拆招,得過且過。當我參加了中職學校班主任培訓班,有幸得到相關專家指點后,方才恍然大悟:教育來不得急功近利,來不得絲毫馬虎,更不能比貓畫虎,而是應該通過大量閱讀教育類專業書籍,系統地學習教育教學知識,掌握其內在規律,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而藝術地去開展工作。
首先,在選擇所讀之書時,一定要精挑細選適合自己的,不能迷信這個“主義”,那個“理論”,要閱讀能增加自我修養的書、能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書,修煉心智的書、調節自我的書。毫無疑問,這些書籍必須是歷經時間考驗、現實考證而熠熠生輝的經典書籍。這些書籍最好是經過那些既具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創新的“草根專家 ”們推薦的。他們成長于一線,有過與我們同樣的困惑,但又有與我們不一樣的思考、探索、研究以及創新,他們在大量閱讀中汲取了充沛的養料,知道哪些書是“精華”,我們不妨“拿來”一用。其次,在閱讀中要融會貫通,不能讀死書,不能教條化,更不能生搬硬套。“融”就是在大量閱讀中能夠把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提煉出來,融在自己的靈魂里。“會”就是要把這些教育的本真能夠不拘一格地靈活運用,能夠因材施教而不違背教育規律。貫通,要一以貫之,不能朝秦暮楚。例如,我剛當班主任時,讀的《班主任兵法“三十六計”》,只是學到了招式,沒有掌握“計謀”后的“實質”,寄希望于實用的制勝招式,其實大錯特錯。我們應該以愛育愛,以幸福謀幸福。最后,學以致用,有所創新,愉悅自我。一位班主任能夠走多遠,首先看他的視野有多寬,然后看他的腳力有多強。讀一些專業報刊、看一些專業書籍都可以拓展我們的眼界,增長我們的知識。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認知,反思自我的行為,提煉自我的優點,彌補自我的不足,才能在工作過程中體驗職業的幸福感,愉悅自我。要想形成自己的風格,有強烈的職業獲得感,我們必須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停地學習,不斷地閱讀,堅持實踐,勇于研究,持之以恒地寫工作心得,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所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積月累的不斷打磨中,形成有鮮明特色的育人之道。
(責編?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