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指導下,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應及時結合職業崗位應用能力進行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上,緊密圍繞中職生學習基礎薄弱等特點進行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法作為現代新型教學方法之一,不僅能幫助教師靈活安排授課內容,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知識掌握的牢固度。教師可以在真實情境或創設情境下,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參與互動活動,完成特定任務,達到提升語言應用能力、職業崗位應用能力的目的。
一、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角色扮演教學法是學習者在假設環境中按某一角色身份進行活動以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要求設計一個逼真的工作情境,如工商企業、政府、社會組織某一部門的情境,學生扮演情境中相應的角色,依據設定崗位的職能及人際關系,嘗試處理各種事務。
角色扮演教學法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借助活動進行教學,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二是模擬職業崗位,場景逼真;三是安排學生置身于角色之中,真練實做。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在中職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對接職業能力,活用教材
當前的中職英語教材已經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對話性較強的學習內容,每單元均有多個對話場景,內容較為簡單,句型也不復雜,但要求學生能夠對接職業能力,靈活運用課本中的對話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英語課本對話部分來實施角色扮演教學,以便通過職業場景對話,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并使其切身感受到英語學習的現實必要性。
(二)內容聯系實際,整合教材
筆者當前正在使用的中職英語教材,每單元均有一篇陳述性話題文章,里面有較多的生詞和相對復雜的句型,對中職生來說,學習這些內容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如何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這部分內容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和工作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改編。例如,教材第四單元的“Time”中有一篇文章《A gift from grandpa》,教師可以就文章內容設計一個多角色場景,變陳述形式為對話形式,結合文章內容把爺爺、爸爸、小男孩、出租車司機以及機場工作人員等角色分給學生扮演,把文章中的故事情節表演出來,這樣既生動又有趣,學生們記憶起來也較為容易。
(三)緊扣教學目標,進行角色設計
中職英語教材每單元都有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僅僅通過傳統的講述、分析教學,很難將知識、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貫穿始終。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現有單元主題內容進行重新構思、整合,設計場景,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而更直接地實現教學目標。例如,中職英語教材中的第六單元“Weather”,文中主要講述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特點和天氣狀況,并列舉了大量描述天氣的詞匯,但學生單靠朗讀和默寫來記憶詞匯稍顯吃力和無趣,教師可以結合文章中的信件部分,設計一個跨國對話:假設來自巴西、印度、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城市的學生相聚在鄭州,分別談起了各自國家的天氣情況,學生就此進行角色扮演,運用所學的詞匯及句型,展開對話,這樣能將生詞和句型融入真實情景,加深學生記憶。
(四)巧用角色扮演,設計期末復習
傳統的復習方式多以默寫、答題等紙卷測試形式為主,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職業教育對中職生英語能力的要求,而角色扮演教學法生動形象、形式新穎,融枯燥詞句于真實活潑的情境之中,既考核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也檢驗了學生的單元知識掌握情況。在單元或期末復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目標和要求制訂小組任務,設定不同的場景,讓學生采取抽簽的形式隨機選擇任務,以此考查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例如,針對第一至第五單元的復習,可以將日常練習的角色扮演場景進行適當重組或打亂順序:A場景為第一單元和第四單元的重組,即一位男同學去機場接爺爺后,帶爺爺去參觀自己的學校;B場景為第三單元與第五單元的重組,即兩個同學在學校認識后互相自我介紹,并相約共進午餐。這樣的角色扮演設計不僅考核了學生在學習第一至第五單元時的實際掌握效果,同時也考查了學生面對新場景的重新編排能力,更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并且能運用所學知識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一)內容設定
角色扮演教學法在教學實施中最重要的載體是內容,在英語課堂中即為英語語言,更具體地說,就是英語對話的設計。如筆者正在使用的中職英語教材第五單元“Food”,其中每一部分的英語句子,都是結合本章單詞、句型學習目標進行設計的。可以說,內容設定是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所有前期的準備,如場景設計、角色分配都是為學生們練習此部分內容做鋪墊。內容的設定要充分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既要確保與職業崗位應用能力無縫對接且貼近日常生活,又要適當添加趣味性情節,這正是角色扮演教學法實施的意義所在。
(二)場景設置
角色扮演教學法在場景設計方面,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要求,安排、設計符合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的場景。我們還以中職英語教材第五單元“Food”為例,結合教學目標中關于食物的英語表達、點菜的句型以及所學食物的色香味評價,設計出餐廳點菜的場景。預訂餐位—進入餐館—開始點菜—上菜(菜品順序)—味道評價—結賬—離開餐館,這是一套完整的就餐流程,學生們通過實際場景的布置和設計,創設出真實的語境場景。語境是語言運用的基石,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不斷運用,反復實踐,才有助于言語系統的穩固建立,從而將語言知識和結構內化為語言能力。
(三)角色安排
角色扮演教學法中的角色具有心理學內涵,是“一定社會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為方式及其內在的態度和價值觀基礎”。角色安排有兩種方法:一是結合學生個體特點,選擇性格與其相近或相似的角色,從而使其更容易融入該人物的語言、行為情境中。例如,英語教材第六單元“Weather”中設計的天氣預報場景,既要求學生能夠流暢表達課文內容,又要求學生具備作為主持人的基本特質,如表情、動作以及氣場等,這部分就可以選擇氣質相符的學生來扮演。二是選擇與學生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以此來鍛煉學生,彌補其不足之處,以求學生在性格、能力以及語言等方面有所突破。例如,英語教材第七章“Sports”中設計的運動項目展示場景,學生需要通過肢體動作的表演扮演不同比賽項目的運動員,只有做到表演到位、動作逼真才能幫助組員順利猜出該項目對應的英語表達,所以在此過程中越是性格不夠外向的學生越要多加嘗試,以求突破自己的性格局限,取得更大的提升。
(四)練習與演練
在影視劇中那些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精彩場景,都是在演員們精心練習和互相演練很久之后才得以完美呈現的。同樣,角色扮演教學中的練習和演練,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過程和有效途徑。學生只有真正設身處地去理解、感受一個不同于自身性格和行為特點的角色,通過反復練習從而流暢地表達角色語言,并通過行為、情感、口頭語言表現出人物特質,才能真正領會語言的內涵,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這部分關于語言的要求包括四個層面:發音、斷句、流利度和感情色彩(語言的抑揚頓挫和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的體現)。要做到這四個層面的完美呈現,練習和演練的過程尤為重要,學生們只有反復聽、反復模仿、反復感受、反復與搭檔演練,才能獲得理想的扮演效果,并最終熟練地使用所練習的語言。角色扮演不僅能使學生個體走進他人的生活世界,更能理解英語這門語言的文化內涵和表達方式。學生只有通過體驗不同職業、不同生活場景、不同事件,才能逐漸掙脫中式英語思維的束縛。
(五)教學評價
角色扮演教學法實施后的教學評價是對課堂“教與學”效果的有效檢驗,更是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診斷。第一,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提升學習質量。第二,教師和學生應該共同參與評價過程,這樣不僅能使教師的評價發揮更大作用,同時能引導學生形成互相合作、互相監督的學習氛圍。第三,角色扮演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在評價的同時不斷對自身進行反思,這是一種有效的復習形式。
人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角色扮演教學法作為課堂教學方法之一,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創新。不僅如此,面對信息時代全球化經濟的飛速發展,中職英語課堂教學還需不斷順應職場國際化的趨勢,拓寬職場英語能力提升途徑,為跨界溝通打好基礎,不斷培養出合格人才,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