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卿 李和平
教育,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傳承、文明延續的最佳途徑和必由之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主題。實踐證明,人才培養最關鍵的就是培德。《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這是人們對德才教育的共同認知。
古今中外,“立德樹人”理念屢被一些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論及。在當代,這一理念更是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導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立德樹人是我們黨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時代性回答。
一、“立德樹人”思想的歷史淵源及意義
民間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這是對“立德樹人”重要意義的生動表達。在我國,“立德”這一思想,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文中范宣子談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稱為“三不朽”。這種“三不朽”思想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標準體系。在這三者中,以立德為最高,是修身之根本、價值之基石,是中華民族關于人生價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觀念,奠定了中華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基礎,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樹人”理念最早出現于《管仲·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段話集中體現了培養人才的長期性和重要性。管仲的“樹人”思想是對“立德”思想的極大豐富和拓展。同樣,孔子在《論語》中也從人的德行品質出發將人劃分為三類——圣人、賢人、君子。經過長期探索,他繼而設定了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圣人、賢人和君子,意圖通過“立—育—評”的閉環教育(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相統一的過程),實現完整的教育過程。三國時期魏人劉劭(思想家)在其所著《人物志》中,講述了識別鑒定人才之術和量能用人的方法,并對人性進行了深刻剖析,在今天選拔人才、任用干部方面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晚清時期的“中興名臣”曾國藩,其代表作《曾國藩家書》成為立德樹人及家庭教育的傳世典范,他還從治國角度提出了“樹人立法”問題。其樹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在“立德樹人”思想引導下,曾氏家族八代之內培養出240多名人才,碩士、博士、院士等不勝枚舉。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啟超,用400封家書造就“一門三院士”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他以身作則,集慈父、嚴師和朋友于一身,把自身偉大的人格修養、博大坦誠的胸懷格局和愛國情懷作為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傳遞給了子女。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造了一種“活”的教育學,他提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就是把生命交給孩子,重視并培養兒童的精神世界”,這與我們今天談的“立德樹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其教育思想享譽世界并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立德樹人”思想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流價值觀
華夏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時刻都在昭示印證著立德樹人的普世價值。不管是人文故事、文獻記載,還是膾炙人口的歷史典籍,都在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堯舜禹時期,“禪讓制”也是按照推舉賢良有德、孝悌之人標準推行的。漢代選拔人才的“舉孝廉”制度也是如此。《弟子規》《三字經》作為兒童啟蒙讀本流傳至今,更是華夏文明立德樹人的典型例證。
如今,“立德樹人”已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5月2日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不僅對我國教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新要求,而且為我們在新時代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鑄魂這個關鍵環節,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是以“德”為先,我國干部選拔任用中的“德才兼備”“任人唯賢”原則,再次印證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和時代標準。
在新時期,中職教育要著重強化“全面育人、人人成才”“科學育人、多樣成才”“特色育人、盡展其才”的理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立德樹人之基。為此,我校恪守“文化育人”“活動育人”的宗旨,本著“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勞模精神”融入每學年開展的學生全員技能競賽周活動,搭建“全員展示、特長展示”的平臺,通過競賽,讓學生從個體到集體、從單一技能到職業素養,都得到質的飛躍和提升。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以“我的中國夢”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主題板報活動、主題征文活動、十八歲成人禮活動以及國旗下的演講等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深刻闡釋,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將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正是在“立德樹人”思想的引導下,學校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技能人才,在社會各行各業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我校畢業生萬偉麗到許昌市商委幼兒園實習后,憑著對幼兒教育事業的熱愛和扎實的專業特長,自己創辦幼兒園。通過十幾年的打拼,她在許昌市創辦了6所幼兒園,初步形成了許昌民辦幼教集團,她對孩子們的愛心、對家長的誠心和孜孜以求的教育初心,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她卻謙和地說:“感謝這個時代,感謝我的中職生涯,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三、“立德樹人”思想是職業院校開展德育的重要支點
“立德樹人”其本質是培養學生良好德行和優良品質,形成健康的人格。學生只有堅定了理想信念,確立無私奉獻的初心,才能實現精神的豐盈,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因此,“立德樹人”思想是職業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支點和初心教育(理想教育)的起點,是學生實現人格健康發展,實現社會價值和人生幸福快樂的源動力。在落實“立德樹人”方面,我校實施多項“文化育人”工程,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學校實施了班級文化墻工程,做到“一班一景一特色”,班級內有名言警句、班訓、隊訓以及“個性角”“讀書角”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展示區。學校實施了“三四五育人工程”,即培養學生 “合作、創新、奉獻”的三種精神,對學生進行目標教育、信心教育、養成教育、感恩教育的“四種教育”,推行以校園環境治理、儀容儀表治理、衛生習慣治理、安全隱患治理和校園文化治理的“五項治理”活動,以此引導學生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這種養成教育造就了學生走向社會的成才之路。如我校幼師專業畢業生孫雁斌主演的小品《鄉村趣事》,在中央電視臺第七屆CCTV小品大賽中榮獲業余組總分第四名的好成績;她主演的小品《局長家事》被邀請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展演;她導演的少兒群口快板《六一暢想》、小品《酒嫂》《一束康乃馨》《隔離》等節目多次榮獲省、市級獎項。她總是說:“沒有母校的教育,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為自己是一名中職生而驕傲!”
“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國家大計和民生之本,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 、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和生生不息、健康發展的國家戰略。尤其在當前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環境和國際形勢,“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秉承中華民族立德樹人的優良傳統,并將其不斷發揚光大,辦好讓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