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斌
(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北京 102300)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及衛生體系的逐漸完善,我國人民平均壽命逐漸增長,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1]。老年病的患病率也隨之增長。由于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病的治療主要以維持治療為主,因此治療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可改善部分疾病的預后[2]。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探究心理干預在老年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間來我院治療的100例老年病患者作為本研究的受試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實驗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3-87歲,平均年齡(74.39±5.09歲),疾病種類中心腦血管病19例,呼吸道病癥13例,糖尿病8例,其他病癥1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64-86歲,平均年齡(76.22±6.17)歲,所患疾病中心腦血管病18例,呼吸道病癥14例,糖尿病10例,其他病癥8例。兩組受試對象在性別、年齡、所患疾病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可比性。
采用SPSS23.0進行統計分析。劑量資料已均數±標準差表示,量表平均得分的計量資料在兩組的差異的分析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護理滿意度的計數資料在兩組中的差異采用x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中WHOQOL-100量表共發放100分,回收100份,回收率100%。護理滿意度問卷共發放100分,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實驗組生理評分護理前后差值平均為(12.28±3.84)高于對照組的(3.15±1.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心理評分護理前后差值平均為(22.85±6.15)高于對照組的(4.89±1.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精神評分護理前后差值平均為(9.83±2.61)高于對照組的(4.05±1.1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差異
實驗組中非常滿意25例,滿意24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為98%,高于對照組的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差異
本研究生活質量量表結果中實驗組在6個維度的前后差值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可提升生活質量。其中,心理、獨立性維度的前后評分差值差異明顯,這是由于心理疏導及健康教育樹立了患者的信心,使其以樂觀心態面對疾病,在獨立面對疾病時也能以積極的心態處理。護理滿意度中,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心理干預護理,可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由于心理干預護理更加重視與患者的溝通,在幫助患者的同時使其感受到護理人員對其的重視,這也側面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4]。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心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