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云霞,祁 韻,胡瑩瑩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北京 102206)
PICC 是一種從患者的外周靜脈插入導管至患者的中心靜脈,中文叫做中心靜脈導管,其是一種先進的護理手段,在臨床山的應用具有較大的優勢,能夠有效降低中心靜脈的穿刺風險,彌補傳統穿刺存在的缺點,且導管能較長時間停留于中心靜脈中,減少了治療穿刺次數,使得患者的痛苦也得到較好的降低。從相關的研究中了解到,該項護理技術應用于腫瘤患者中,對于患者病情的緩解以及護理風險的降低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1]。筆者對我院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腫瘤患者的護理方法與護理效果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從我院收治的腫瘤患者中選取52例進行本次研究,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21~73歲,平均(46.52±5.75)歲,其中腮腺惡性腫瘤4例,舌癌15例,上下頜骨惡性腫瘤12例,牙齦癌18例,腭部惡性腫瘤3例。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顯著的差異,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選位置。仔細選出貴要靜脈的合適位置最為穿刺部位,通常選擇頭靜脈或肘中靜脈。這是因為貴要靜脈具有粗、直的特點,且靜脈瓣也相對少,當患者驅趕和手臂保持垂直時,選擇在貴要靜脈進行穿刺,會更容易到達上腔靜脈中,也就是選擇貴要靜脈進行穿刺的化,其穿刺的成功率會得到很大提高。
(2)測管。嚴格測量和計算插管的長度,一般來說,插管的平均長度保持為,上肢左側測量時是(41.23±3.18)cm,從上肢右側測量時是(38.15±3.43)cm;然后,認真測量計算患者的雙臂上側的臂圍,測出上肢兩側的插管長度,其測量的方法主要有,指導患者手臂外伸,與身體成為90°的夾角,然后以準備穿刺點作為起點,跟隨靜脈的走向測量至腋下,隨后從腋下位置測量至患者的右胸鎖關節,延伸到下面的地三根肋骨的縫隙。(3)插管。通常情況下,對穿刺點直徑25cm左右加以消毒穿刺,且準備好充分的無菌毛巾、手套備用,用生理鹽水將管道沖洗1~2遍,剪下穿刺需要的管道長度。在穿刺時使用插管鞘進行,穿刺時的進針角度應保持在16~30°,若看到回血,則需要在進針后再送入管鞘,撤出后進行重新穿刺,之后拔出插管鞘,將管道輸送到中心靜脈的最佳位置[2]。隨即撤出管絲和插管鞘,將其與肝素冒相連接,采取生理鹽水封管,用碘伏或生酒精將穿刺點消毒,再使用醫用透明膠布使導管固定。
觀察患者采取PICC護理前后發生的感染情況,評價PICC護理前后的效果。
評定52例患者的效果:顯著,在實施PICC置管后,患者的情況良好,且沒有異常現象,也沒有發生感染;無效,PICC置管狀況差,患者出現感染。
采取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PICC后,52例患者的顯著率為82.69%,明顯高于實施前63.46%,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PICC后,52例患者發生感染的占17.31%,明顯低于實施前36.54%,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患者實施PICC前后的情況比較(n=52,%)
對于腫瘤患者來說,其治療方法以及護理方法科學有效性,對患者的治療積極性以及治療效果均具有較高的保證。化療或患者體質弱的原因,使得經常需要對患者進行高濃度的化療藥物輸送或者營養劑的提供,傳統的藥物或營養劑的滴注輸送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反復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穿刺痛苦,還是得患者容易發生感染的情況[3]。此外,多次反復的穿刺,使得腫瘤患者的外周血管遭到破壞,還會嚴重降低治療效果,引起一些并發癥的發生。PICC是一項先進的穿刺護理方法,這種穿刺護理使得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減小,其維護也十分方面,更具有降低感染和并發癥發生等優勢,所以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得到了大多數醫護人員與患者的青睞。在腫瘤患者中應用PICC,通過PICC導管對患者輸送營養物質或化療藥物,能較好的防治長期的穿刺輸藥而損傷患者的血管,使得患者的疾病痛苦得到減輕,增強了護理的有效性以及治療的順利[4]。筆者本次對我院2016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2例采取PICC護理的腫瘤患者進行觀察研究,實施PICC后,52例患者的顯著率為82.69%,明顯高于實施前63.46%,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PICC后,52例患者發生感染的占17.31%,明顯低于實施前36.54%,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得出,PICC應用于腫瘤護理中,不僅具有降低患者的感染率,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