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紅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中醫院,江蘇 宿遷 223600)
肺癌是最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多數來自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發病率高,大約占比20%左右,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安全健康。臨床治療肺癌依然以手術為主,手術療效不但與手術醫師的操作技能密切相關,而且還與護理措施緊密相關[1]?;诖?,開展優化護理措施,臨床意義重大。本文以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肺癌根治術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特此分析了優質護理的應用效果?,F做如下報道:
研究對象為30例肺癌根治術患者,收治時間為2016年05月--2018年05月,均符合肺癌根治術適應證;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倫理學要求。排除交流障礙、精神異常、各項體征不穩定的患者。通過電腦完全隨機分組法,將之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分別有15例。研究組中6例男性研究對象,9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6-73歲,平均(56.4±3.2)歲;4例腺癌,8例鱗癌,3例其他。常規組中7例男性研究對象,8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45-74歲,平均(57.3±3.4)歲;4例腺癌,9例鱗癌,2例其他。對比兩組臨床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大。
常規組患者術后接受常規化護理,主要有常規教育、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等等。研究組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進行優質護理,具體為(1)術后心理干預:術后積極與患者交流,緊密護患關系,向患者講解治愈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配合度以及治愈的信心,同時教會患者心理情緒調節方法,促使其自我全身心放松,比如通過自主控制腳尖、腳趾、大小腿肌肉、閉目等。(2)術后導管護理:注意觀察患者各類導管是否通暢,有無滑脫、移位、彎曲等現象,以免發生管道阻塞和非計劃性撤管。(3)術后疼痛護理:積極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給與合適的體位,指導患者腹式呼吸,縮小胸廓運動,患者咳嗽時,指導患者按壓傷口來避免過大的切口張力,同時幫助患者變換體位,提高患者舒適程度,減輕疼痛感,若有必要,可遵醫囑為患者應用止痛藥物。(4)術后并發癥護理:為預防術后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臨床需加強呼吸道護理,幫助患者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順暢,同時予以白蛋白補充、輸血、補鉀等處理。術后心肌應激性增大極易引起各類心血管并發癥,臨床護理期間需密切留意患者各項體征變化,戴面罩吸氧,予以適量的強心劑、鎮靜劑、利尿劑,以防術后心率紊亂,加強輸液速度的控制,定時巡視、換藥。術后多數患者會出現白細胞功能降低、糖代謝紊亂等現象,對此,護理期間需做好加強血糖監測,及時行血糖控制。
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心血管并發癥、呼吸系統并發癥以及其他等等。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2.0軟件,予以統計分析。以[n(%)]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組間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常規組26.67%,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臨床對肺癌的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其中肺癌根治術比較常用。具體操作期間,大部分患者會因為手術麻醉、疾病等原因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加之不了解肺癌相關知識,質疑手術治療效果,這會對患者的預后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2]。手術本身屬于侵入性操作,考慮到患者對手術治療效果的質疑、對手術安全可靠性的擔憂以及對術后生活的影響等,都需要臨床醫護人員在患者實施肺癌根治術后予以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
優質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是圍繞患者具體情況所開展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對常規化護理的進一步優化,從整體上促使護理質量提高,改善患者預后[3]。本文中,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67%明顯低于常規組26.67%,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優質護理在肺癌根治術護理中具有突出的優越性。
總而言之,通過優質護理措施,能夠幫助肺癌根治術患者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