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英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分院,上海 201199)
手術室是救助患者的一個重要場所,手術室護理的實施對醫生、護士及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對護理人員的技術及工作能力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而且也具有高風險的特點,手術過程中護理一旦出現差錯就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也會影響到醫護人員的聲譽,給醫院帶來較大損失[1]。現代社會人們的維權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都更加強,對手術實施的效果及護理要求都更加嚴格,醫護人員需要更加注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提升。本文對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治療的手術患者104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并進行分組觀察,如下:
分組觀察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治療的手術患者104例,各52例,患者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排除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觀察組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齡在25-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5±3.6)歲,其中骨科手術30例,婦產科手術13例,腹部手術9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25-59歲,均齡(40.1±3.4)歲,其中骨科手術32例,婦產科手術12例,普外手術8例。組間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能對比觀察。
對照組行常規手術室護理,包括術前準備及術中配合和術后并發癥的防治、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等。觀察組行全程無縫隙護理如下[2]:
1.2.1 成立無縫隙護理小組 由4-5人組成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對交接信息進行收集,同時對治療與護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全體成員需要接受專業的護理知識技能培訓,熟悉護理流程。小組成員負責實施具體的護理工作,組長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3]。
1.2.2 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訪視,對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病情、病史、手術流程、麻醉方法、術中需要的特殊物品及各項檢查報告單等進行了解,通過與患者的交流掌握其心理狀態,同時讓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手術步驟、相關注意事項,讓患者可以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向患者介紹相關的手術成功案例,并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4]。另外,還需要準備好手術中需要使用的各種器械工具,并且擺放在正確的位置。向患者明確手術流程,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完善各項術前的準備工作,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2.3 術中護理 手術當天,檢查手術室內手術物品,儀器設備處于完好備用狀態,調整好合適的溫濕度,保持手術室的安靜、整潔。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護士核對患者的相關信息、手術方式、手術部位,做好解釋按撫工作,消除緊張感。幫助患者呈正確體位,讓患者了解體位對手術順利實施的作用,獲得患者的配合,做好受壓部位的防護,同時注意對患者隱私部位進行遮擋。麻醉前、切開皮膚前和手術結束后嚴格執行三方安全核查,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手術開始前,洗手護士與巡回護士要共同清點手術用品,特別是螺絲等細小物品一定要清點清楚并做好記錄,手術進行中,洗手護士要及時準確傳遞手術器械,巡回護士密切觀察手術進展,隨時提供術中所需物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要嚴密觀察。關閉體腔前后、皮膚縫合后以及關閉子宮、膈肌、心包等腔隙時均應嚴格核對手術用品,嚴防物品遺留到患者體內。手術結束后,妥善固定各引流導管,務必保持引流通暢。并為手術患者穿好衣服,注意保暖。
1.2.4 術后護理 術后在患者麻醉逐漸消退的過程中,應注意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防止其出現窒息、呼吸道阻塞等情況,患者清醒之后告知其手術已經結束并且手術很成功,使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術后需要按時回訪,詢問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
觀察組護理文書評分(96.8±8.3)分,環境護理評分(94.3±6.2)分,心理護理評分(92.8±6.4)分;對照組患者護理文書評分(91.1±7.9)分,環境護理評分(84.9±6.6)分,心理護理評分(84.5±7.8)分。從上述對比可知,觀察組護理質量比對照組理想(P<0.05)。
觀察組滿意度92.3%,對照組滿意度76.9%,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軒主(P<0.05)。

表1 組間滿意度對比 n(%)
手術室護理具有較大的風險性,與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直接的關系,護理難度比較大,而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應用可以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其能夠更好的配合手術,這種護理模式突出的是以人為本、整體全面的護理理念,加強不同護理環節的聯系,督促改進護理質量。本文觀察組行全程無縫隙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的常規護理,無論護理文書還是環境護理、心理護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92.3%)也高于對照組(76.9%),(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