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雪芹
(江蘇蘇北人民醫院EICU,江蘇 揚州 225001)
壓瘡又稱為壓力性損傷或壓力性潰瘍,即皮膚或皮下軟組織的局部損傷,是監測衛生保健機構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壓瘡可能會引發蜂窩織炎、骨髓炎、菌血癥和敗血癥的等并發癥,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1]。壓瘡多發于長期臥床、年老體弱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ICU病房是醫院重癥患者最集中的單元。本文在ICU重癥患者中應用基于Triangle分層管理的預見性護理新策略,臨床效果確切。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期間于我院ICU病房收治的重癥患者64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為35~84歲,平均年齡為(60.3±8.5)歲;嚴重肺部疾病患者1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26例,腎臟疾病患者13例,其它嚴重疾病患者10例,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為(25.12±5.93)分。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n=32)和對照組(n=32),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患者采用基于Triangle分層管理的預見性護理措施,采用Triangle慢性疾病管理模型和分級護理方式作為理論框架,采用waterlow壓瘡危險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的壓瘡風險,并根據患者的不同危險程度分別制定相應的預見性護理措施。根據患者的waterlow評分分為低危險(評分<14分)、中危險(評分為15~20分)和高危險(評分≥20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及疾病嚴重程度綜合評估并預測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潛藏的護理風險,并針對性制定出相應的護理方案。在患者進入ICU病房前,護理人員應通過通俗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ICU重癥監患者可能發生壓瘡的情況,讓患者和家屬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各組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
(1)壓瘡低危險患者:①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根據患者的情況,確定皮膚的清潔頻率,選擇性使用性質溫和的清潔劑,避免使用熱水用力擦拭,禁止患者用力摩擦受壓部位;所有患者均采用吸水效果較好的棉質護理墊,出汗多的患者,適當增加護理墊的更換頻率;對患者的腘窩、腋窩皮膚及皺褶處涂適量爽身粉,以保持相應部位的皮膚干燥。②減少患者局部長時間受壓,每個患者均建立翻身記錄卡,詳細記錄患者的翻身時間和臥位等信息;每間隔2h協助活動能力受限的患者進行體位變換,對于解除壓力30分鐘后受壓皮膚的壓紅仍不消退的患者,應適當增加患者的翻身頻率。③使用有效的減壓裝置,如減壓氣墊或坐墊等。骨突處皮膚使用軟枕、泡沫材質的楔形枕或減壓貼保護,避免局部受壓;足跟下墊枕頭使足跟抬離床面;④營養支持,應用微型營養評估表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當患者存在營養風險時,每3天評估一次患者的營養狀況,直至患者無營養風險。評估為營養不良的患者每天應至少提供30~35kcal/kg的熱量、1.25~1.5g/kg的蛋白質和1ml/kg的水;對于因急、慢性疾病或接受外科治療而導致的營養不良患者,除了正常膳食之外還應給予高蛋白的營養補充劑。(2)壓瘡中危險患者:在給予低危險患者護理措施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無痛保護膜和潰瘍散;聯系造口師針對患者的情況知情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加強患者的腸內營養。(3)壓瘡高危險患者:在低危險患者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協助患者每0.5~1h翻身一次,給予無痛保護膜和潰瘍粉治療,在患者的肘部及足跟部采用透明貼膜進行保護;由造口師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加強患者的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支持。對照組患者不區分危險程度,根據傳統的臨床經驗進行常規護理,包括減少組織壓力、加強翻身、保護及增強皮膚抵抗力、增強全身營養等護理措施。
采用Haesler等[3]報道的壓瘡分期標準評估患者的壓瘡嚴重程度,記錄患者院內壓瘡發生率;采用壓瘡愈合量表評估患者的壓瘡愈合程度并評估患者的壓瘡治療效果,治療效果共分為治愈、好轉及無效,計算總有效率;觀察并記錄壓瘡評估準確率及護士的壓瘡知曉率;采用GQDLI-74量表評價患者的生存質量,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數據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數據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院內壓瘡發生情況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僅有1例患者發生院內壓瘡,院內壓瘡的發生率(3.2%)明顯低于對照組(9.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壓瘡治療效果如表2所示,觀察組5例壓瘡患者均為好轉或治愈,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院內壓瘡發生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壓瘡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的壓瘡評估準確率及護士的壓瘡知曉率如表3所示。觀察組的壓瘡評估準確率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護士壓瘡知曉率(90.6%)顯著高于對照組(78.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的壓瘡評估情況及護士的壓瘡知曉情況比較[n(%)]
壓瘡是指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到壓迫導致組織長時間缺血和缺氧,造成該部位皮膚失去正常功能,最終導致組織破損或壞死。ICU重癥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意識模糊,活動受到限制,疾病消耗大,易發生營養不良,組織不易修復。研究顯示[2]過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Triangle慢性疾病管理模型被廣泛作為分層管理的理論基礎,該模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數,可以更加經濟和有效的救治病人[5]。通過壓瘡的風險評估,識別出壓瘡發生的危險人群和危險因素,并根據危險程度進行分組,針對不同的危險程度制定針對性的壓瘡預防措施。壓瘡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皮膚護理、體位變換、使用減壓裝置、營養支持和健康教育等方便。皮膚護理的重點是保護壓瘡高發部位骨突處的皮膚,大小便失禁患者應及時進行清潔保持皮膚干燥。近年來,隨著新型敷料在我國的推廣和使用,發出昂的預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臨床實踐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翻身時間表和體位表,其中翻身頻率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皮膚耐受程度和移動能力進行綜合考量。營養不良增加了患者的壓瘡發生風險,國外多項指南均提出,對于同時評估為營養不良風險和壓瘡風險的患者,每天應至少提供30~35kcal/kg的熱量、1.25~1.5g/kg的蛋白質[4]。
本研究選取我院ICU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基于Triangle分層管理的預見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更低,治療有效率更高,護士的壓瘡知曉率更高。所以基于Triangle分層管理的預見性護理可以有效降低ICU重癥患者壓瘡發生率和壓瘡嚴重程度,提高壓瘡治愈率,增強護理人員的壓瘡管理意識,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