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艷,馬 利
(咸陽市中心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手術室涉及范圍較廣,屬于綜合性部分,主要工作任務為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大部分患者病情較重,在進入手術室時,均為危及狀態,從而導致醫務人員需具備較大的心理壓力,且大部分手術時間較長,需長期的站立,若醫務人員體能較差,容易出現低血糖等事件的發生,對此需加強手術室醫務人員的管理[1]。研究學者發現,通過加強手術室醫務人員的護理安全干預,方可對患者健康起到促進作用,提高醫療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2]。本文旨在探索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臨床意義,具體可見下文描述。
手術室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有120例,對其隨機化分組,分別為觀察組(60;護理安全干預)和對照組(60例;常規護理),實驗患者均在2016年2月28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間收治。
觀察組平均年齡為(41.98±2.34)歲,男性23例,女性37例。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1.57±2.62)歲,男性24例,女性36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將室內溫度、濕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且告知患者術中注意事項,配合手術醫師完成手術。
觀察組采用護理安全干預,主要措施如下:
(1)規范護理安全:執行輪班制度,合理分配每位護理人員的工作,確保各個崗位均有責任人,促使每項工作的有效、順利完成,必要時,可規范護理流程,且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熟記,由護士長進行定期檢查,同時向手術室人員強調安全記錄的重要性,制定護理安全記錄規范、標準,主要記錄內容包括:術中用藥情況、消毒情況、器械核對情況、常規護理情況等,確定各項護理措施無誤后,由兩名護理人員共同簽字,落實[3]。
(2)規范管理儀器設備和制定用藥規律:加強護理人員用藥培訓,且囑咐醫務人員合理用藥,并詳細記錄,同時由于手術室新進設備、儀器較多,因此需建立分工責任制度,由專人管理相應的器械、設備,且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同時還需定期檢查儀器、設備啟動情況,定期進行維修,防止突然性使用無效。
(3)建立緊急預案制度:根據院內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應急預案,確保每位醫務人員均能夠獨立處理危急事件,且確保做到有效、科學的處理,從而為手術室護理質量提供保障,促使手術室安全管理制度與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相融合,做到有法可依。
(4)增強手術室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護理安全法則,并在小組會議中提出日常工作中常見的問題,開啟頭腦風暴法,然后由護士長統計、組織所有護理人員的意見后,制定出最終的安全法則,從而囑咐醫務人員在日常過程中多加注意。同時需定期檢查各物品、器械是否均處于備用狀態,從而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和護理質量得到保障。
對比兩組患者的差錯事故發生率、安全意識評分、安全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評分。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以P<0.05代表對比值存在差異。
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手術室屬于醫院的核心部分,為搶救患者提供了場所,收治的患者為各類病種,從而需要手術室護理人員具備多方面知識,相對的潛在風險性較高,再加上手術室的醫務人員工作量大、持續時間長,容易導致長時間處于疲憊狀態下,從而加大失誤率,引起不必要的損失和醫療糾紛,對此需制定明確的管理方案和規定,從而促使護理工作更加規律。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手術室質量的期望逐漸增高,院內對手術室服務質量、安全管理進行全面改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臨床死亡率,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
隨著法規法律的完善,人們安全意識逐漸加強,因此對手術室質量提出更高要求,而護理安全干預能夠實現干預機制標準化、安全管理規范化、醫療護理現代化的目的,減輕醫療事故發生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本次實驗通過對患者實施規范護理安全、建立考核制度、規范管理儀器設備和制定用藥規律、建立緊急預案制度、增強手術室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患者安全護理,能夠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降低手術過程中出現的護理管理錯誤、缺陷,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護理安全工作質量,增強護理人員防護能力,在科室內營造安全觀念強烈的氛圍。同時還可預防安全問題的出現,提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樹立良好的手術風險意識和手術安全意識。
總而言之,加強手術室患者的護理安全干預,能夠改善護患關系,降低護理差錯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