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華
摘要:語音形象在漢文化系統中極為重要,但現代語文教學卻對其不夠重視甚或忽視。本文從漢語音自身特點出發(fā),指出語音形象無論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達意上都極其重要,分析了語文教師在語音教學中只重視識記的誤區(qū),提出了語音形象教學要在韻律上下功夫,找出輕重快慢的節(jié)奏之美,從而找到賞析和寫作的現代漢語運用之道。
關鍵詞:現代漢語;語音形象;規(guī)律;改革;聲音節(jié)奏;韻律;語音教學;形義
古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盤”喻音樂之美,更暗合漢字如大珠小珠般落入紙面的音韻之美,或可淺吟低唱,亦可引吭高歌,宋代文豹《吹劍續(xù)錄》:“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持鐵板,唱‘大江東去。”非常形象地寫出了漢語文化背景下不同表達上的魅力。應該說古代漢語應重視語音形象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共識,但問題是現代漢語同樣如此嗎?
語音,就是能表達有意義的聲音。漢語語音組織具有自身復雜的變化規(guī)律,“它在表意過程中能夠體現藝術形象,當其成功地和富于個性地實現表達意圖時,本身就會展現出特殊的‘美的世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能從漢語的語音規(guī)律中去尋求“形象美”,把語音教學推向更高層次。
誠然,推行語音的標準和規(guī)范是實現語文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必由手段,從這點來說,讓學生掌握漢語拼音規(guī)則,配合詞匯語句辨識語音就能到達聽說讀能力,但光掌握這些顯然是不足以領悟漢語的博大精深特別是漢文化(文學)獨特魅力的,林語堂就注意到漢語的“單音節(jié)性”對于文學的特殊意義:“這個極端的音節(jié)性造就了極為凝練的風格,在口語中很難模仿,因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風險,但它卻造就了中國文學的美。”他尤其強調的還是漢語語音形象的美質,“中國人要自己的耳朵訓練有素,使之有節(jié)奏感,能夠辨別平仄的交替。這種聲調的節(jié)奏甚至可見于散文佳品中,這一點也恰好可以用來解釋中國散文的確‘可吟唱性。”中國古典文學歷來重視語音形象的塑造。朱子說“韓退之、蘇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處學。”劉海峰更明確論述:“文章最要節(jié)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杳渺處。……作文若字句安頓不妙,豈復有文字乎?”如果語音在表意過程中能夠體現藝術形象,成功地和富于個性地實現表達意圖時,語音可以加強人們對事物的印象,引起思想感情更強烈的共鳴,它的韻律變化并不只是外在形式上,而是直接地與內容的變化聯系起來,或直接導致內容的變化,從而“韻侓象征內容”。
輕視語音形象是必然不能完整地理解文學以及漢語形象的美。我們不妨講講那首有名的詩《生活----網》,全詩只一字,十分注重詩歌容納涼和潛意識的瞬間感受的捕捉,但這種靜態(tài)的語音怎能展現詩歌的美質呢?而同一時期顧誠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她尋找光明”卻在語音節(jié)奏的波瀾回漩中讓我們聆聽到了叛逆者的聲音。應該承認古人作文確有流于聲律節(jié)奏死板的一面,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古典文學的欣賞要求,很難想象忽略語音形象去欣賞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歷代散文會是如何的無味。問題在于,古代文學注重語音形象的塑造,現代文學還有不要嗎?朱光潛作了肯定的回答:“語體文(現代文學)必須念著順口,像談話一樣,可以在長短、輕重、緩急上面顯出情感思想上的變化和發(fā)展。……如果講究得好,我相信語體文比古文的聲音節(jié)奏應該更生動,更有味。”
語音教學要充分體現漢語語音形象之美。當前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把語音教學當成是是靜態(tài)平行的,理所當然地把語音列為“識記類”知識點,甚至認為語感的獲得是語義層面上的,體現在讓學生在閱讀、朗讀時記背為主,使朗誦課變成了背記課。更高層面的運用上則把語音教學與寫作教學分離,認為寫作僅跟學生的詞匯、修辭、想象聯想能力、思想認識、閱讀面等相關,跟語音無直接關系,而事實并非如此,新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選人了《紅樓夢》中的片段《劉姥姥進大觀園》就很有代表性,劉姥姥那句“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引起哄堂大笑。應該說她對每項新奇東西所流露的每一句言詞,純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帶絲毫牽強附會,矯揉做作。教學中教師以此為契機,逐步探討賈母、王熙鳳、寶玉等人的形象,語音就會成為打開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的金鑰匙。魯迅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他深厚的語音造詣,無論是《藤野先生》中諷刺清國留學生跳舞時“脖子扭一扭”“實在標致極了”等復詞的運用和反語拖長音的妙用都惟妙惟肖,而《故鄉(xiāng)》中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形象隨著她那句“哎喲喲,都做道臺了┄”尖酸刻薄的形象就躍然紙面了。
所以,構建動態(tài)縱深語音教學模式,讓學生提高對漢語聲調、語調、節(jié)奏和韻律的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靜態(tài)平行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宜建立動態(tài)縱深的教學模式,即保留現有的基本規(guī)律,并據此掌握朗讀技巧;中學生要能把語音的整體作為形象美去欣賞文章并能自覺運用到表述情感、撰寫文章中去。如何欣賞語音的形象美或者塑造語音形象美呢?教師可從如下幾點去指導學生:長短句(音節(jié))間奏、四字句的運用、疊字、詩的節(jié)奏(平仄)和聲韻、辭格(反復、排比、回環(huán)、對偶)、情感起伏、標點。例如孫犁《荷花淀》開頭是這樣寫景的:“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作家顯然是著意了韻律形象的塑造,各分句字數時多時少,長短參差,表明敘述時時快時慢,又用了反復和疊字,念起來產生回環(huán)宛轉的節(jié)奏,好像詩一樣韻味十足,展現了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散文《春》是這樣開頭的:“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就是一首春之曲的開頭,短句形成了輕快感,特別是“盼望著,盼望著”的重復,像心跳、腳步、水滴、冰裂、拔節(jié)……總之都是讓人期待和愉悅的重復節(jié)奏。
朱光潛說:“聲音節(jié)奏在科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學文里卻是一個最主要的成分,因為文學須表現情趣,而情趣大半要靠聲音節(jié)奏來表現。……我因此深信聲音節(jié)奏對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以此為結語,呼吁中學語文教師重視語音形象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希望教育界關注目前中學對漢語音教學的現狀。近年來,國家層面“文化自信”的提出,若黃鐘大呂召醒語文教育的良知,重章疊唱、回環(huán)曲折、陰陽上去、合轍押韻、一唱三嘆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詞語如醍醐灌頂,讓我們重提漢語語音之美正逢其時。
參考文獻:
[1] 王小川著.漢語形象學美學引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2] 謝冕著.浪漫星云[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3] 張少泉主編.中國歷代文論精品[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4] 吳啟主主編.現代漢語教程[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5] 魏書生教學[M].現代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象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