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婭
摘 要:香菱是推進《紅樓夢》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人物。本文闡述了香菱的人物形象,通過帶動人物出場、凸顯封建背景以及塑造紈绔公子三個方面探討了香菱人生中的悲劇意義,目的是進一步解讀《紅樓夢》中香菱一角色,引起對封建社會女子悲情命運的深入解讀。
關鍵詞:紅樓夢;香菱;人物形象;悲劇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1
引言:
《紅樓夢》中的女性角色很多,香菱屬于其中微不足道且默默無聞的小角色,但也是曹雪芹傾注大量筆墨塑造的重要人物,對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引出都有實際意義。文章開篇就描寫了香菱的形象,初始階段既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也在最后其父甄士隱帶她入太虛幻境后終止了這段坎坷曲折的悲情故事。
一、香菱的人物形象
(一)命運糾葛
香菱一生坎坷,受盡了侮辱和壓迫。香菱原名甄英蓮,父親是鄉紳甄士隱,原為名門望族之女卻在幼年被拐,開始了曲折悲情的人生。在被拐期間,香菱受盡折磨和虐待,在十二三年紀時被拐子同時轉賣給了薛蟠和馮淵,馮淵許諾迎娶英蓮后不再納妾,但隨著薛蟠將馮淵害死強占英蓮后,英蓮的悲情命運也成了定局。英蓮嫁到薛府后改名香菱,雖是妾卻過著奴仆不如的生活,薛蟠成日游手好閑、花天酒地,香菱只能百般順從,不敢多言,而后嫁給薛蟠的夏金桂更是刁鉆刻薄,地位居于香菱之上,最終薛蟠受到夏金桂挑唆虐待香菱至其慘死,可以說香菱是曹雪芹筆下中最為薄命的女子[1]。
(二)名諱寓意
香菱的名諱與其命運有著密切的關聯。香菱最初名為甄英蓮,諧音“真應憐”,其父甄士隱為鄉紳,其母知書達理,性情溫柔,家境較平民人家殷實許多。文章第四回薛蟠貪戀英蓮美貌將其納為妾,改名為香菱,為其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而第八十回夏金桂嫁入薛府后對香菱百般凌辱,并稱香菱為秋菱。最終父親甄士隱引其入太虛幻境時又恢復了最初的英蓮身份,香菱的故事得以終結。《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副冊中曾寫道“兩地生孤木”暗指桂字,既是夏金桂,“香魂返故鄉”既是香菱最終被折磨致死,魂返故鄉。其實,英蓮名字中還有著愛情的寓意,蓮花也叫荷花,有“合”之意,除了應憐外還有深層的蘊意。而香菱,菱是一種植物,生于泥沼之中,且生命周期短。這也暗示了香菱困于環境無法掙脫,生命較為短暫。秋菱屬于夏金桂逼迫而生的名字,春華秋實,秋季是萬物凋零的季節,也表示其生命即將接近尾聲。香菱雖人生曲折,但是才思敏捷,從找黛玉學寫詩就能體現出來,這也與其的悲慘命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二、香菱的悲劇意義
(一)帶動人物出場
描寫香菱的回合并不占多數,但是其起著重要的帶動性作用。比如開場的賈雨村,本為一介窮書生,受到了甄士隱的賞識和資助,考取了功名。待其登門致謝時發現甄家已經沒落,女兒被拐,甄士隱已出家為僧。此時的賈雨村為了迎娶甄家貌美丫鬟答應尋找英蓮實際卻愛慕虛榮,將報恩之事拋于腦后,最終應徇私枉法被革職。此處體現了人性的可憎,是恩將仇報之人打破了香菱的最后一絲希望。而后賈雨村求助黛玉父親林如海在賈政的幫襯下謀得了職位,巴結四大家族開始了飛黃騰達的日子。但好景不長,賈府沒落時他再次恩將仇報,煽風點火,最終自己也淪為了一介草民。作者主要通過賈雨村這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的貪官污吏,而其出現也影響了香菱的人生軌跡。
林黛玉是被賈雨村帶入賈府的,而寶釵進京也是因為薛蟠爭搶香菱打死鄉紳馮淵,所以寶釵黛三者之間的愛情糾葛也與香菱這個人物有著必然聯系。
(二)凸顯封建背景
賈雨村復職后接手的第一案就是與香菱有關的薛蟠人命官司,又稱葫蘆案。本應依法懲處,但聽說薛蟠與四大家族之間關系密切,賈雨村選擇了依附權貴、忘恩負義,將葫蘆案草草了結。
《紅樓夢》中除葫蘆案外還有冷子興案、古扇案、王熙鳳弄權鐵檻寺、王熙鳳設計賈璉等,其中賈雨村接手的就有兩個。而仆人在封建社會更是沒有地位可言,比如晴雯、金釧兒、尤二姐、司琪等都是社會的犧牲品,而香菱也不例外。官僚掌握權力,胡作非為,下層社會的平民和仆人生命不值一錢,四大家族內部也腐朽奢淫,但惡人終食惡果,官僚階級最終也會受到命運的嚴懲[2]。香菱的形象在封建社會中宛如一張白紙,單純多情且才華出眾,若不經歷坎坷遭遇本是靈動美妙的女子,但造化弄人,她選擇的順從命運,接受一切折磨,像菱一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沉淪,最終已經麻木,被虐待致死。所以,封建社會要求地位和權勢,香菱只是其中的一個小人物,命若蒲草,任人擺布,無法抽身,只能放棄掙扎,屈服于命運。
(三)塑造紈绔公子
香菱與薛蟠之間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香菱單純、呆滯、溫柔,薛蟠紈绔、放蕩、花心,薛家為四大家族之一,本家境殷實,但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游手好閑,很快就敗光了家產。薛蟠為納香菱做妾殺害馮淵,娶夏金桂做妻后還要占有其婢女,對貌美的戲子也百般調戲,所以薛蟠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浪蕩子弟,而香菱正是凸顯其浪蕩形象的角色。薛蟠屬于香菱命運中的“災星”,加重了香菱人生的悲情程度,最終也是慘死于薛蟠的虐待下,使薛蟠的狠毒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加之其曾經的所作所為,為其最后的結局和故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結論
總而言之,香菱才華出眾、相貌端莊、單純率真,但生不逢時,與傳統貪婪的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終究逃不過命運的束縛,淪為社會的犧牲品。香菱代表了當時同樣受禮教約束的一部分女性群體,表達了作者曹雪芹對官僚和錢權思想的痛斥以及對黑暗社會守舊禮教的抵觸。
參看文獻:
[1]伏濤.《紅樓夢》“香菱學詩”、《牡丹亭》“閨塾”對當今教學的啟迪[J].紅樓夢學刊,2018(06):102-114.
[2]馬濤.藕葉清香勝氣——論香菱名字的文化寓意與現實批判性[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