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馨
摘 要:《阿恩》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文中以阿恩為主人公,用大量景物描寫與心理獨白詳細敘述了阿恩的成長經歷與心路歷程。文學理論家巴赫金認為生活的本質是對話,提出對話理論,通過對《阿恩》中大型對話、微型對話和對話的未完成性完成對小說的分析與解讀。
關鍵詞:比昂松;阿恩;巴赫金;對話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1
一、比昂松與《阿恩》
比昂斯滕·比昂松挪威戲劇家、詩人、小說家。19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比昂松的作品,大多寫的是挪威北部優美的景物和樸素的鄉鄰,這就讓他的作品帶有深深的鄉土氣息和淡雅的鄉間風格。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由此比昂松正式加入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行列。《阿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阿恩》中的主人公阿恩,是一個熱愛藝術的年輕裁縫尼爾斯在一次舞會后和一個他不愛的姑娘瑪吉特“激情”后的產物。瑪吉特獨自帶著阿恩過了六年艱苦的日子。后來尼爾斯被打殘,他娶了瑪吉特,可他并不愛她,他以酒麻醉自己,爆打妻子成了他宣泄不滿的方式。后來尼爾斯死了。母親擔心阿恩離開自己,她知道阿恩有著遠方的夢想,可是她不愿讓兒子遠離自己。現實讓他無法離開家鄉,他困惑和迷茫,……阿恩繼承了父親的音樂天賦,他的心常在歌曲中飄走,想去尋找生活美好的一面。可是現實的境遇,又不得不讓他妥協。
二、巴赫金對話理論
前蘇聯 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認為,人類的生活的本質其實是對話:人類必須建立在不斷交流的基礎上,方才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進行邏輯的考量。換句話說,“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1]這種絕對的對話關系,涵蓋于人類的一切語言當中,人類的日常生活當中,人類的所有關系當中。
巴赫金在分析作品時曾指出:“小說內部和外部的各部分成分之間的一切關系,對他來說都帶有對話性質;整部小說他是當作一個‘大型對話 來建構的。……對話還向內深入,滲進小說的每種語言中,它變成雙聲語,滲進每個人物的手勢中,每一個面部表情的變化中,使人物變得出語激動,若斷若續。這已經就是決定陀思妥耶夫斯基語言風格特色的‘微型對話了。”[2]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巴赫金認為對話類型分為兩種:“大型對話”與“微型對話”。
“大型對話”主要是指一種對話之間的結構關系。這種關系是在小說的結構上有所體現,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人與人面對面的對話是截然不同的。具體來說,“大型對話”不僅體現在作者與主人公之間的關系中,也體現在劇中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當中。“微型對話”就更常見一些。在“大型對話”基礎上拓展開來的“微型對話”主要體現在小說人物之間與小說人物自身的獨白當中。
《阿恩》是一部著名的世界兒童文學的作品,大量的對話關系是它的一大文體上的特點。《阿恩》是以第三人稱寫成的, 由松樹、杉樹與橡樹之間的對話開啟大幕,阿恩與外部世界的矛盾為線索,同時穿插著大量阿恩與自我的對話獨白。可以這樣說,《阿恩》是一部大量滲透著“對話性”的小說。
1,大型對話
“大型對話”主要指的是結構上的對話關系。而對于《阿恩》這部小說來說,主人公阿恩與外部世界的矛盾的二元對立構成了其最主要的結構。阿恩繼承了父親的音樂天賦,可是現實的境遇,又不得不讓他將音樂夢想擱淺。在家里他找不到慰藉,他只能讓書承載他的夢的世界。書為他的思想插上了翅膀,載他飛向了遠方。他創作歌曲,排遣心中的痛苦,這個有藝術才華的男孩子懂事,善良,因為考慮到母親一生的悲苦,他不想讓她再傷心,也沒有勇氣去抗爭命運的擺布,他只能克制自己對遠方夢想的追求,留在了家鄉,把夢想留給了那片美麗的田園。
2,微型對話
“微型對話”與結構上的“大型對話”不同,它主要指的是內容層面。我們把“大型對話”比作外殼,“微型對話”是整體的內核。沒有外殼支撐不起內核,沒有內核外殼也毫無意義,即“微型對話”包含小說中人物的實際對話與個人獨白。在這部作品中,對話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鮮活的阿恩,當他參加完聚會后,他一個人在谷倉剖析了自己,此處采用了大量的獨白:一切都是因為——怯懦。因為怯懦不敢反抗父親;因為怯懦傷害了母親;因為怯懦不敢追求夢想;因為怯懦不敢向喜歡的女孩表白。諸如此類獨白文中大量體現。
3,對話的未完成性
巴赫金對話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即“未完成性”。巴赫金認為對話實際上永遠不會結束。《阿恩》中作者比昂松并沒有出現,但他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意識并未曾完結的狀態,這狀態暗示讀者故事并未結束在此。小說結束于“二十年前誰又能預知這一切呢?他說。”巴赫金認為文學在其本質意義上是一項設問活動,這一結局剛好實踐了這個觀點,小說結尾留有懸念,仿佛對話尚未完成,二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引出了今天的結局,而今天的故事仿佛又暗藏著二十年前的點滴,小說給讀者無限想象,這是小說未完成性的杰出體現。
三、結語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無論是“大型對話”“微型對話”還是“未完成性”都給了我們解讀小說的良好理論支撐,《阿恩》這部充滿對話性的小說,在巴赫金對話理論的解讀下,也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小說更深層的意蘊。
注釋:
[1]巴赫金:《詩學與訪談》,白春仁、顧亞鈴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340 頁.
[2]巴赫金:《詩學與訪談》,第 56 頁.
參考文獻:
[1]巴赫金:《詩學與訪談》,白春仁、顧亞鈴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2]錢中文:《復調小說及其理論問題—— 巴赫金的敘述理論之一》,《文學理論研究》, 1983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