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進軍


摘? ? 要: 閱讀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語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語文教學水平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提升關系密切。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都應該重視語文閱讀教學,打破傳統方法的禁錮,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增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作者針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部分進行探究,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語文閱讀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 初中語文? ? 閱讀教學? ? 教學探究
引言
各個階段,語文學習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工作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力,促進初中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主要地位,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經過大量教學實踐證明,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提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閱讀教學的應用,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力。本文重點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總結相關提升方法。
一、語文閱讀教學意義分析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題內容。在初中語文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整個教學實踐有效開展的核心環節。語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對話,具體表現為文本對話、編者對話、學生對話、內心對話等,閱讀教學確定正確、合理的教學目標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環節對話的貫穿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前對語文文本有足夠的了解,熟知材料編者的意圖、學生的實際能力等,根據以上因素綜合制定全面的教育目標及教學目的,輔助教學活動高效展開。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閱讀能力是一種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主要為文字處理能力及信息接受能力。人們通過閱讀可以最快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快速閱讀大段文字,提取對自己有用的關鍵文字。所以,在實際生活及工作中,閱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為了讓初中學生掌握語文閱讀能力,面對未來學習及生活,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改后,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逐漸被人們關注,受到眾多教育者的推崇,認為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但是現階段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1]。
二、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路
初中學生處在青春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性格活潑好動,但在學習中不能長時間地聚集精力,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賦予語文課堂新的魅力,使其充滿趣味性。另外,初中學生的想象力極為豐富,不應該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禁錮,使其沒有施展的空間,抑制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想象力,這符合新課改的教育目標。以新課改為教學背景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注重以學生為核心,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學中的主導權應該交給學生,絕不是教師一人引導課堂教學。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營造趣味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展,堅持以學生為教學核心,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三、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的意義分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需要針對不同課堂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有效性[2]。
第一,教師在閱讀課堂中需要有明確問題的意識。在新課標要求下,語文教學課堂應該重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多向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或創新能力等。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自我表達,提供足夠機會及平臺讓學生表達想法。
第二,教師需要對語文閱讀材料足夠熟悉,對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將其貫穿于整個課堂。課堂問題的設置需要參考教學活動目標,不同學生對同一篇閱讀材料的讀后感不盡相同,教師應該多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第三,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思維能力有較深的了解,在課堂提問互動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不同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及思考問題的方向設置課堂問題,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對于發散性問題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除此之外,課堂問題的設計還需要具備包容性,將問題貫穿課堂所有環節,營造輕松愉悅的問答教學環境。課后需要接受學生的反饋意見,對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進行彌補,帶給學生實踐樂趣,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進而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最后,教師需要掌握啟發教育方法,提出問題后,給學生充分時間思考,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問題思考中,以鼓勵的態度支持學生發表意見,不以標準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3]。
四、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一)有效的預習
預習是開始一段新內容教學前的重要環節,能夠有效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提升語文教學效率。但是,部分學生忽視預習過程,認為預習較為空泛,難以有實質性的內容,教師檢查布置的預習任務時也較為困難。如果學生沒有經過預習就直接開始新知識點教學,就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化,對重難點一知半解。有效的預習是高效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應該促使學生養成積極預習的習慣。布置學生在閱讀后寫下讀后感,促進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前,教師可以布置與文章相關的思考問題,請學生解答。比如“你更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一部分內容,闡述理由等”。較為開放的思考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保證學生有效預習,促使學生逐漸強化語言文字處理與表達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老師盡快完成教學任務。針對語文閱讀中一些不易理解的片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將學生帶入閱讀環境中,以便理解文章的內容,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時,學生因為人生經歷不夠豐富,無法體會作者深沉的感情。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處于作者的時代,面對國家淪喪、自己的壓抑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感受到故土被他國強占,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抒發強烈的愛國思想。教師根據文章的重難點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表達的主旨,高效閱讀文章[4]。
(三)合作競爭
通過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對閱讀教學方式的創新十分有利。但是,現階段語文教學中缺少合作學習氛圍,學生之間極少有溝通交流學習的情況。與同學之間構建友好關系也是學習的一種,彼此容易產生共鳴,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在不能及時詢問教師的情況下,可以與同學一起溝通解決。
以教學詩詞為例,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缺乏一定的字詞積累能力,不能完全理解。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可以以劃分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闡述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教學《論語》時,讓學生先組內相互討論,進行朗讀與角色扮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擇兩名學生朗讀,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能力。另外,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具體內容,靈活應用教學方式,指導小組之間進行合作競爭。
結語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課外拓展環節,在教學課內閱讀之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將課外知識帶入課內教學中,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效結合,幫助學生提升掌握課外知識的有效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勇于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語文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世偉.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2(28):20.
[2]徐文麗.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4).
[3]葉雪華.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苑教育,2018(6):43.
[4]徐立.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中華少年,2017(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