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摘? ? 要: 本文根據“豪根模式”對英語綜合類課程的生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該模式主要關注語言的發展,認為語言的發展如同生物的健康生長一樣,需要一定的條件,語言的健康成長需要學生、教師、教材及教室四個因素和諧統一。該模式的具體實施包括生態教學目標的建立、生態教學設計的完成、生態學生檔案的建立及生態評價體系的形成。以生態語言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的建立,目的是遵循生態定律,尊重需要發展規律,促進英語綜合類課程教學質量提高。
關鍵詞: 生態語言學? ? 英語綜合類課程? ? 教學模式
一、引言
英語綜合類課程指的是對較小目的語范本進行深入分析和講解,同時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語言能力培養的一系列英語課程,包括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和高級英語課程。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英語綜合類課程教學中存在著一些生態失衡問題,如: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所需相脫節、教師和學生角色彼此失衡,課內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實際運用失衡等,因此本文試圖以生態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建立英語綜合類課程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索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形成良性循環的英語學習生態環境。
二、生態語言學
生態語言學和語言生態語言學之間存在差異,但國內一些學者如范俊軍和韓軍等把它們等同起來,本文暫且將兩個概念等同起來,對它們不作過多的區分,統稱為生態語言學。生態語言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在國外興起得早一些,但算起來不過五十年的時間。它將語言學和生態學相結合,主要研究語言和周圍環境的關系。
到目前為止,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豪根模式”,一個是“韓禮德模式”。“豪根模式”將語言比作自然界中可以呼吸的生物,關注語言的產生、發展和滅亡,關注特定的語言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這里的生態環境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使用特定語言的人類社會。“韓禮德模式”認為語言是人類自身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環境,時時刻刻和環境發生著相互作用,那么語言也會不時地和人類周圍的環境發生著相互影響。本文主要運用“豪根模式”研究英語這種“語言”如何在學生這個“言語社團”中“健康成長”的情況。
根據“豪根模式”,語言像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樣有其自身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其中環境對語言的發展極其重要,英語作為中國學生的第二外語有著其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中國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英語在他們身上已經生根和發芽,由于英語學習環境和自身努力的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選擇英語專業——更好地學習英語的環境,希望其英語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綜合類英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和基本英語知識,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英語水平提高,是英語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本項目試圖根據生態語言學中的“豪根模式”,探索綜合類課程的生態教學模式。
三、基于生態語言學的綜合類課程的生態教學模式
根據“豪根模式”,語言是研究的中心對象,語言的發展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語言快速成長。在本文中,英語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它的健康快速成長是英語專業綜合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實現語言的發展,離不開語言載體——學生的努力,教師的指導,教材的篩選,以及教室的布置。
在教學中,學生是語言發展的“載體”。到了大學階段,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這是學生以往英語環境和自身努力不同造成的,其中學生自身因素處于主導地位。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英語發展的主要載體,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到英語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賴自身的努力。每個學生的語言學習天賦基本差別不大,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英語像生長在每個學生身體中的一棵小樹,每天需要給它澆水、日照、施肥、捉蟲……這樣它才能健康地成長,并最終開出美麗的花朵。因此,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該模式的核心。
教師是促進學生語言發展的指導者。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是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處于被動的英語學習中。在生態教學模式中,教師好似太陽,英語像小樹一樣,小樹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太陽的照射,但是如果接受太多的照射,小樹便會逐漸枯萎,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其在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輔助地位。而且,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同,教師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幫助,幫助學生發現英語學習中的問題、分析問題和共同解決問題。此外,教師應該更多地使用積極的生態話語,使用積極的教師生態話語,促使學生積極生態觀的形成。如果教師使用積極的生態話語,傳遞給學生正能量,那么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積極的生態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對自己、對社會及對周圍環境都會持有積極的態度。
教材是學生語言成長的土壤,學生主要需要依靠教材的學習,不斷增長語言知識和提高語言技能。但是教材從纂寫到發表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當學生用到教材時,實際教材內容已經滯后一段時間。而且,同樣的教材會被不同層次的學校所采用,不同層次的學生會使用同樣的教材。語言像小苗一樣,需要肥沃的土壤,如果土壤貧瘠,會影響小苗的健康成長。因此,教材需要及時更新,并針對不同的學生有所取舍。
教室在這里指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物理環境指的是教室的布置。良好教室環境的布置可以引發學生語言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言學習熱情的提高。人文環境指的是教室中其他學生學習情況。如果教室里其他同學都在認真學習,那么不想學習的同學也會受到感染,開始努力學習;相反,如果大部分同學都在玩手機,那么有些學生即使打算認真學習,也會放棄。因此,教室中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于依托于學生群體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同時,教室可以指小教室和大教室,小教室指的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教室,大教室指的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包括宿舍、圖書館、機房、英語角等。也就是說,語言的成長離不開課堂的學習,更離不開課堂外的復習、鞏固和實踐。
外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特征,建立生態語言學視閾下英語綜合類課程的生態教學模式,使系統內的語言、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室之間協同共處、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構建良性循環的外語教學生態系統。
四、英語綜合類課程生態教學模式的實施
基于生態語言學,語言的學習如同植物的生長,當溫度、陽光、水分和土壤等適宜時,植物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語言學習也如此,依托于學生團體的語言成長離不開教師、教材、教室等一些因素給予的營養,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語言生態系統對于綜合類課程教學至關重要。
首先,生態教學目標的建立。部分綜合類課程都具有時間連貫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一般會持續教學兩個到四個學期,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幫助學生分階段、分層次地解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初級階段的語言學習以傳授語言基礎知識(語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等),綜合訓練語言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主;高級階段主要使學生深入閱讀和透徹分析名家作品,擴大學生知識面,深化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英語文章的分析和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邏輯思維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其次,生態教學設計的完成。教學設計的生態化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生態化的教學設計包括教材簡介、教學內容、教學難點和教學步驟。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教師要提供給學生稍稍高于學生現有水平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在講授課程之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之后對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設計。對于教材,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英語水平選擇合適的英語教材;對于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仔細研讀教材,選取適合學生英語水平的內容進行教學,并選取相應的參考書進行內容的補充。對于教學難點,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的難易進行預測,并在教學之中隨時修改。對于教學步驟,教師要始終堅持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完全拋棄一言堂,讓學生的語言在不斷實踐中健康茁壯地成長。
再次,生態學生檔案的建立。在學期開始時,教師針對每一名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其中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期間,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訪談并記錄。根據學生成長記錄,一方面可以使教師關注每一名學生,了解學生的英語現有水平及強項和弱項,為因材施教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實時跟蹤學生的語言發展情況,如有發展緩慢或發展快速,及時給予提醒或表揚。
最后,生態成績評價體系的建立。以往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根據最后期末考試結果,但是一次考試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生態教學模式試圖建立生態成績評價體系,對學生一個學期的學期狀況進行跟蹤記錄,主要包括學生出勤情況、上課回答問題情況、課堂活動參與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及平時測試成績等方面,從多方面、多角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建立生態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學期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另一方面可以針對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結語
基于生態語言學的綜合類英語教學模式,尊重語言的發展規律,研究語言發展的各個因素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試圖建立良性的語言發展生態系統,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發展水平及綜合類英語課程教學效果的增強。
參考文獻:
[1]Fill,A..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Language,Ecology and Environment[M]. London: Continuum, 2001.
[2]Haugen,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M]. 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黃國文.生態語言學的興起與發展[J].中國外語,2016(1):8-12.
文章是河北省教育廳18年項目,項目題目:生態語言學視域下英語綜合類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SZ1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