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摘要:文章采用綜述法對文獻中影響我國大學生自殺的家庭和教育學校因素進行梳理,并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未來應著重開展保護性因素的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影響因素
大學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人才資源,是我國實現“科技興國”和“偉大復興”的人才保障。大學生自殺問題是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點內容,大學生自殺現象也成為社會各界積極關注的焦點。楊振斌等2015年統計大學生自殺率為2.37/10萬,占我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的47.2%,成為首要原因。目前我國大學生自殺率與上世紀末相比,已顯著下降,處于較低水平,而大學生自殺風險仍居高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自殺預防工作應持續、深入的開展下去。
大學生自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神經生理、遺傳、家庭、教育、心理、社會等,文章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影響大學生自殺的家庭和教育、學校因素做一個梳理。
一、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養方式
肖三蓉等的研究顯示父、母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比其它因子更能預測高職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產生;其他學者的研究也發現父母較多地表現嚴厲懲罰、拒絕否認或者忽視、過分干涉保護、偏愛,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自殺意念,而這些研究均支持了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是減少大學生自殺意念產生的保護因素。
(二)家庭結構
眾多研究者都發現家庭結構不完整會增加大學生自殺的可能。荊春霞等的調查發現,父母再婚、離婚和父母雙亡的大學生自殺意念更高;李輝等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和不完整家庭的大學生比非獨生子女和完整家庭的大學生有更多的自殺意念,不完整家庭的大學生有更多的自殺企圖;梁華妮等的研究發現大學生中由他人照顧的自殺傾向大于單親大于非單親,但是否獨生子女對自殺傾向沒有影響。
(三)家庭環境
劉茂玲等研究發現家庭成員關系是否融洽、是否與父母經常交談、家庭成員是否全力支持影響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發生;尹丹丹研究發現父母爭吵頻率、父母打架頻率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相關;褚成靜等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殺意念與家庭環境的親密度、情感表達和娛樂性呈顯著負相關,而與矛盾性正相關;林琳等研究發現家庭環境矛盾,會強化具有沖動性特質個體的自殺意念,且在個體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也會強化自殺意念。而家庭收入水平對大學生自殺影響的研究沒有得到較為一致的結果。
(四)童年期虐待
賈改珍等的研究顯示大學生兒童期虐待以情感虐待與情感忽視為主,兒童期虐待與大學生自殺意念、自我傷害呈正相關;馬玄等報告各類童年期虐待(情感、軀體、性虐待)均是自殺意念和自傷行為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
來自國內外的研究均顯示兒童期受虐史與成人期自殺行為有肯定的相關性,兩者存在明顯的先后順序,且兩者均受到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要確認兩者間的因果關系或兩者間是否有其他因素的作用還需要更多嚴謹的前瞻性研究。
(五)留守經歷
喻超等研究報告了有留守經歷大學生自殺意念水平、自殺意念發生率、自殺矛盾心理發生率顯著高于無留守經歷大學生,開始留守年齡越小、留守時間越長、父母與孩子聯系頻率越少、由其他人監護、采取放任型教養方式的,成年后其自殺相關行為越多;李艷蘭等報告了留守經歷大學生的自殺意念水平高于常模,并且留守大學生擁有較高的積極人格品質——靈性與超越、正直與勇氣——這些積極人格品質可以成為大學生減少心理痛苦,降低自殺意念水平的保護因素。
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自殺的影響常常通過形成適應不良的人格、歸因方式、行為方式等心理特征(即自殺的“易感”基礎)而進行,并在日后應激性生活事件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大個體的自殺風險。例如,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渡保護和干涉(權威式),會讓孩子難以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內心不認同家庭關系,多會形成偏向自我的歸因風格(自責感),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通過決策處理事情獲得控制感與滿足感,與人交往會顯得怯懦,在遇到應激生活事件時可能難以獲得各方社會支持,應對方式也偏向情緒中心而過于單一和無效,這些長期以來形成的模式化的心理和行為風格,會增大自殺風險。
二、教育及學校因素
(一)院校、學歷、年級
來自不同研究者的調查得出的人口統計學資料尚沒有較為一致的證據顯示院校類別對大學生自殺的影響,原因可能是類別劃分和不同區域的偏倚,院校樣本量小,缺乏大數據的支撐等。整體上來說院校類別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趨勢可能是:公立院校低于私立院校,重點院校低于普通院校,本科院校低于專科院校。
關于年級對大學生自殺的影響,同樣差異較大,原因可能也是樣本的偏差。有一個整體的趨勢就是大一年級的自殺意念檢出率較低,其他年級的檢出率較高。
(二)專業及其滿意度
對不同專業類型對大學生自殺傾向影響的調查也不盡一致或有矛盾之處。但很多研究都發現對專業的滿意程度是影響大學生自殺的一個重要因素,即對專業的滿意程度提高,自殺意念或傾向減少,反之則增加大學生自殺的風險,對專業滿意亦可看成大學生自殺影響的一個保護因素。
(三)學業狀況
眾多的研究均顯示,大學生的學業壓力是影響大學生自殺的一個因素:學習壓力大、成績較差的大學生,自殺的風險增加。
(四)班級環境
巢傳宣通過研究發現,班級環境是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班級環境越好,越不容易產生自殺意念,并在后續研究中通過實驗法,在實驗組中加入各類型班集體活動的處理,改善班級環境,減少自殺意念,且6個月預后效果維持較好。
(五)學校思政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梅思佳等以實驗法,在大學生中加入體驗式生命教育令大學生對自殺的態度發生改變,由原來對自殺行為的矛盾或中立態度轉變為反對或持否定態度,對自殺者和自殺者家屬的態度由肯定、認可、理解和寬容轉變為矛盾或中立;楊艷等將心理學知識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程中作為實驗,并檢查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初、干預末和6個月后的自殺意念,發現實驗組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發生顯著下降且維持效果較好;黃霞妮的研究發現,自主決定和經典死亡提醒及其研究設計的生命意義啟動能降低大學生的內隱自殺意念,但不能有效降低外顯自殺意念。
關于班級環境、思政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對自殺傾向的影響多數為定性研究,罕有定量研究,采用實驗法進行的研究更少報告,這類研究的豐富可以為我們制定高校的相關教育政策、方案以及開展學生工作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六)其他教育及學校因素
和紅等的調查報告了學校沒有設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大學生自殺意念更高;馮珊珊等的調查顯示,自覺教師關心程度、逃課行為、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獲益情況等因素對大學生自殺意念有影響;楊艷等研究發現,性別比例失衡班級大學生的自殺意念嚴重于性別比例平衡班級的大學生,且性別比例失衡的班級環境對男女生的自殺意念有著不一樣的影響。
教育學校因素對大學生自殺的影響常常通過強化或調整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方式以及應激生活事件(如學業壓力、人際交往不良、親密關系受挫等)的“扳機”作用來發生。
未來應重視對自殺行為保護性因素的研究,進一步探明自殺的防護機制,在高校乃至整個社會構建更系統的自殺防護策略和體系,通過不斷發展和強化個體心理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應對自殺的“免疫力”,從而大幅提高自殺防護效應。
參考文獻
[1]楊振斌,李焰,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之現象的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05):698-701.
[2]吳才智,江光榮,段文婷.我國大學生自殺現狀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5):95-99.
[3]肖三蓉,袁一萍,高職大學生自殺意念與自尊、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05):358.
[4]荊春霞,王聲湧,盧莉云等.家庭和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03,19(10):1275.
[5]李輝,劉倩倩,方曉義,藺秀云.云南省大學生自殺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03):0056-61.
[6]梁華妮,郭麗,寧靜等.大學生自殺傾向及其社會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09):1125.
[7]劉茂玲,賀年玉,鄒宇華.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8,25(02):90.
[8]尹丹丹,家庭環境因素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及其性別差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
[9]褚成靜,董樹平,楊敏等.大學生自傷行為家庭因素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0):1254.
[10]林琳,王晨旭,莫娟嬋等.大學生的沖動性特質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03):369-376.
[11]賈改珍,馬吉平,王萍玉等.煙臺市大學生兒童期虐待與危險行為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08):1147.
[12]馬玄,邵寧,宋先兵等.童年期虐待經歷與醫科大學生自殺意念自傷行為的關聯性分析[J].中國校醫,2017,31(12):881.
[13]喻超,李宜萍.留守經歷對大學生自殺的影響[J].宜春學院學報,2018,40(02):119.
[14]李艷蘭,蔡水清,羅貴明.留守大學生積極人格品質與自殺意念的關系[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4):73.
[15]巢傳宣,班級壞境與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自殺意念影響的比較fJl-科教文匯,2016,6(354):158.
[16]巢傳宣,鄒穎佳,班集體活動對大學生班級環境及自殺意念的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03):465.
[17]梅思佳,陳慶健,浙江省某醫學院校體驗式生命教育對大學生自殺態度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3,26(03):72.
[18]楊艷,巢傳宣,心理學知識融入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千預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15,36(12):1890.
[19]黃霞妮,死亡提醒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研完[D]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05).
[20]和紅,楊洋.北京高校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影響因素研完[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06):536.
[2]]馮珊珊,張雪琴.廣州市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05):414.
[22]楊艷,巢傳宣.性別比例失衡班級大學生自殺意念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7,38(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