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硯輝 魏煒 王達
摘要:大學生政治參與是社會群體政治參與范疇內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程度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影響深遠。近年來,該課題備受學界重視,相關研究呈現出“內涵研究仍存有差異、現狀分析結論趨于一致、網絡政治參與研究是熱點、對策探討研究是落腳點、研究視角十分豐富”的特點。近年來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現狀,啟示我們在黨的十九大以來的新時代更應該重視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引領,同時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參與;相關研究;現狀與啟示
大學生政治參與成效是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影響深遠。近年來,學界對此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同研究以不同視角進行了解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分析,梳理近年來該課題研究的現狀和特點,以推動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一、內涵研究仍存有差異
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內涵研究,是相關研究的首要問題,梳理可見學界對該此的探討仍存有差異。
陳付慶的研究認為,內涵研究的差異主要源于研究者的著眼點不同,有的是著眼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和行為”,有的則是“利益出發點”,還有的是“顯性和隱性表現形式”。閆利穎認為應把問題視角歸為“參與主體、客體、行為合法性、行為是否包含政治態度和情感”四個方面,參與主體上主要指是否包含職業政治人,客體上主要存在“政治生活論”和“政府決策論”兩種觀點,行為合法性主要分“理性政治參與(有序政治參與)和“非理性政治參與(無序政治參與),行為是否包括政治態度和情感上也分兩種觀點,一種認同政治態度和情感屬于政治參與,一種認為政治參與行動才是真正的政治參與。
在這些視角的基礎上,學者對其內涵進行了界定。高千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是指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對國家的政治、社會生活現狀的基本了解,并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表現出來的實際行為”;歐露認為應該是“大學生具體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密切接觸政治權力的行為過程”。周治中還直接對“理性政治參與行為”進行了界定,指“公民在進行政治活動時,能夠清晰、自主地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做出明智的選擇,而不受外界一時的鼓噪與宣傳改變自己的主張和立場”。從中可見,角度不同,內涵的界定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
大學生屬于特殊群體,對其政治參與的內涵界定不能過于狹隘。大學生是非職業政治人,其政治參與客體不僅涉及影響政府決策,還應包含相關政治活動和公共社會生活。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有理性的,包括“集合、游行、聽證會、請愿”等合法活動,但更需研究其非理性行為。另外,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有實際行為,但也要關注其“政治參與意識”、“政治參與效能感”等非直接行為。
二、調查基礎上的現狀分析趨于一致
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的調查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許多研究從問卷人手,綜合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對策。這些調查區域比較廣泛,包括“山西、湖北、四川、河北、鄭州、西安、安徽”等地高校。調查內容上,包括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態度是否積極、行為是否理性和主動、目的是否功利、認知與行為是否相符”等。從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調查的結論來看,結果日趨一致。
(一)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問題凸顯
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包括“滿意度、效能感、價值評判”三方面。多數學者認為大學色政治參與意識不明顯,意識淡薄,存在著自覺或不自覺的回避主渠道等問題。還有的認為大學生對政治問題比較漠視,“圍觀式參與”明顯。多數學者認同大學生的政治效能感低下,缺乏信念和信心,同時大學生政治參與滿意度也不高。但多數學者也不否認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總體上是比較積極健康的,也呈現理性態勢。
(二)大學生政治參與目的不夠單純
大學生政治參與目的,也是參與動機。研究認為,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動機利益性和信念性并存,學生以信念為標準參加政治活動的現象是存在的,但利益準則的影響更加明顯,不少學生是受利益的驅動加入學生組織,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更加務實。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中,被動性參與普遍存在,許多學生參與投票不過是響應政府和學校的號召,或是完成任務。應該說,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目的功利化和被動性傾向比較明顯。
(三)大學生政治參與認知和行為有差異
考察大學生政治參與,不僅涉及實際行為,還包括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和情感。從研究結論來看,大學生政治參與認知和行為有差異。一方面,大學生政治認知模糊,對政治的理解停留在感性上,對政治參與的具體內涵并不清楚,甚至沒聽說過“政治參與”一詞;另一方面,大學生談政治的較多,但實際參與的則很少,雖然有的學生對一些政治價值能夠給予正確的評價,但實際參與行為上往往出現偏差,表現的表里不一。
(四)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的調查
多數研究認為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冷漠,原因之一是政治制度因素,我國當前民主體制不夠完善,無法提供滿足青年學生政治參與制度化的參與渠道。學界認為目前大學生政治參與制度化渠道是相對欠缺的。但相關研究也關注到了一個重要渠道,即網絡渠道,一些學者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將呈現“網絡參政常態化”的態勢,大學生可以網絡為媒介,發布政治消息、進行利益表達和參與民意投票調查,以此影響政府決策。
總體上講,研究所得結論趨于一致,普遍認為當前大學生政治參與還存在“意識冷漠、動機功利化、認知與行為有偏差”等較多問題。
三、網絡政治參與研究成為熱點
當今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當代大學生是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網絡與其聯系密切。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的豐富提供了可能。網絡政治參與是學界研究的熱點,成果多有出現,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一)探討網絡政治參與中的問題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研究聚焦分析了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中問題。研究認為其易出現“盲目從眾,受網絡暴力和網絡審丑負面影響”等一些非理性現象。
大學生思想較為單純,在網絡政治參與中缺乏理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一些網絡“意見領袖”容易裹挾大學生的個人判斷。網絡暴力現象延伸,謾罵攻擊、歪曲事實的謠言,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出現偏差。另外,網絡大大拓展了網民的言論空間,讓低俗文化有了可乘之機,以“消解崇高、虛無歷史、淡漠理想”為主要特征的網絡審丑極易影響大學生。
(二)找出網絡政治參與中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中潛在的非理性行為,分析其背后原因是研究的另一重點,結論主要體現在“社會負能量的影響、自潔機制欠缺、慎議不足”等。
近年來,我國發展成就巨大,但社會問題也不斷凸顯,難免會有抱怨社會的負面情緒出現,在加之國外敵對勢力的推波助瀾,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消極影響較大。網絡的匿名特點消解了大學生的自我約束程度,且弱化了政府對網絡管制的約束,使網絡謠言等不良信息難以控制。另外,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貌似人人都能平等發言,實則網民的政治對話往往發生在觀點相似的群體內,不同意見的參與者很難對話交流,也容易導致網絡政治參與中出現問題。
(三)提出相應對策
有研究指出網絡是當今中國的重要“變量”,大學生是重要網民,能否有效引領和規范他們的網絡行為,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大事。研究認為,加強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引領,可以從“培養良好公共話語、強化網絡監管和提高政府引導”人手。
要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公共理性教育,培養自律品格和良好公共道德的大學生;應強化網絡監管,提升軟硬件水平,提高網絡信息平臺自我治理能力,建立相應獎懲機制,尤其對違規網絡平臺堅決給予處罰,并推動網絡空間法制化建設;提高政府引導,發揮網絡意見領袖作用,及時公開回應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增強“議題設置”能力,提高對大學生的理性引導。
四、路徑及對策的探討是相關研究的落腳點
路徑及對策的探討是研究的落腳地,不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對策和方法,如有從“國家、社會、高校、個人”四方面分析各自應承擔的責任a,還有從“心理、文化、制度”三層面深化改革,開拓渠道,合理引導大學生日益擴大的政治參與需求。這些研究總結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一)提高大學生自身政治素養
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是內部因素。研究認為,無論何時做何事,不發揮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會有好的效果。提高大學生自身政治素養是打牢基礎的關鍵。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政治參與知識,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現有的政治理論和制度;大學生要注重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政治參與能力,培養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參與意識;大學生要注重鍛煉自身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質,調節民主期望值,不能出現過度的理想主義,應調節民主情感,提升理智判斷和選擇能力。
(二)從國家、社會、高校三層面培育大學生理性政治參與行為
國家和社會層面是外圍環境。國家應加強制度化建設,只有供給充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才能有序開展,其參與態勢才可穩定和預測。國家要注重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使大學生政治參與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大學生政治參與對國家政治生活的積極作用。國家還應加強網絡法制化建設,加強監管,規范網上表達,明確網絡主體的義務和權利,營造文明有序的網絡參與行為。社會要為大學生政治參與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非政府組織,應發揮其公益性的特點,擴展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渠道。另外,擴大政府同群眾對話渠道,保證人們的意志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切實體現,也有助于優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社會文化環境。
高校是培育大學生政治素養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重要陣地。高校應堅持立德樹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高校要重視公共政治理論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政治主體意識和責任感。高校應該重視社團組織的作用,可以以黨團組織為核心平臺,輔之以學生自治社團,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水平,可以建立以培養大學生政治素養為核IL任務的社團組織,開展與校外法院、信訪局等政府單位聯合開展旁聽、參觀等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另外,高校還要注重搭建校方與學生的“溝通對話機制”,讓學生切身利益和與學習生活相關的問題能夠得到表達和解決。
五、其他視角研究不斷豐富
學界還從更具體且不同的視角探討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也可以說屬于“特殊性”的研究,如有“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空間轉移問題;美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考察與啟示”等,還有的從“新常態、社會學解讀、社會資本、加強學生黨建、90后大學生”等視角來分析該問題。這些研究視角不斷豐富,難以一一陳述,文章試舉幾例。
(一)直接探討大學生理性政治參與的研究
這類研究典型的代表有羅娜娜、歐露。羅娜娜指出觀政是理性參政的前提、聽政是理性參政的保證、議政是理性參政的動力,并強調從政治制度建設、發揮網絡作用、加強素質教育、梳理正確的三觀教育四個方面入手改善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歐露介紹了四川文理學院“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在培養大學理性參政中的作用,是相關研究的典型個案,值得借鑒。
(二)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演變的研究
周憲、武月鋒等學者梳理了建國以來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擅變歷程,指出存在“兩階段說”、“三階段說”、“五階段說”等學界觀點,并提出各自的看法。李茜的文章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演變,認為1978-1989年是在改革開放初步實施階段,苦悶、仿徨的情緒彌漫于大學校園,“自由化”思潮泛濫;1990-2002年在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大學生政治參與重歸理性與實際;2003年至今,大學生政治參與延續了上一個階段的理性與務實特征,政治參與的媒介出現多元化和多層次。
(三)學術梳理研究也是重要視角
近年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學術梳理性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以婁淑華、何存英的研究比較典型。婁淑華從概念、特點、參與類型和方式等方面對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進行綜述,并理性地分了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何存英對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研究進行了梳理,認為相關研究對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進行了全面“體檢”,基本確診了“病癥”,分析了“病因”,最終提供了“治療方案”,但也同時指出相關研究內容需要進一步深入和拓展、研究方法還不夠規范和靈活等問題。
六、結語
從研究現狀來看,“大學生政治參與”課題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在中國知網上以“大學生政治參與”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僅碩博論文就有近萬篇。
“大學生政治參與”課題之所以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源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大學生是社會中知識層次高、思想活躍的群體,他們的思想意識特別是政治意識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甚至引領著整個社會政治意識的變化。因此,引領大學生理性政治參與是關乎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問題。從相關研究來看,雖然數量可觀,許多研究也提出了引導大學生理性政治參與的對策,但很難發揮實效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中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存在一種“不否定、不鼓勵、不提倡”的內在看法。這種現狀也在得到改善,黨的十九大標準著我國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戰略安排,正是當前在校大學生學習、成長、拼搏的人生階段,他們的奮斗軌跡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階段高度重合,而且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必將更加高漲,引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也將更加突出。因此,對該問題的研究將進一步加深,且高水平權威性的研究成果可能出現。
從學術研究結論和方法來看,雖然研究成果數量巨大,但基本特點和規律可尋。研究結論上,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內涵研究還存在差異,大學生政治參與現狀的調查結果趨于一致,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研究成為熱點,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因素即有內因也有外因,改善其中所存問題,需要內外結合,多措并舉。研究方法上,調查性和實證性的研究比較多見,多是經驗性的總結,且局限于歷時態和共識態的考察上。因此,需要加強橫向對比研究,借鑒彼此甚至是國外的典型經驗,同時加強定性分析和探索性的研究,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參考文獻
[1]陳付慶.當今社會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綜述[J].改革與開放,2013(15).
[2]閆利穎,等.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述評[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6(04).
[3]高千,等.近年來學術界對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研究述評[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4]歐露.高校政治性理論社團培養大學生理性參政素養的功能與途徑探究:基于個案的分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07).
[5]周治中,等.促進大學生理性政治參與的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03).
[6]鄒新.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中的非理性行為及其規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2).
[7]何存英.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研究述評[J].青少年學刊,2017(06).
[8]羅娜娜.當代大學生理性參政實踐的源泉探析-以旁聽和模擬活動為視角[J].學園,2014(18).
[9]李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演變[J].人民論壇,2012(26).
[10]婁淑華,等.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綜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