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瑾
摘要:藏族傳統生態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因此,繼承與傳承藏族傳統生態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夢;藏族傳統生態文化;繼承創新
藏族傳統生態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貫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同樣也貫穿了藏區地域文明的發展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弘揚傳統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戰略,指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應理清思路,在認識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其內涵與價值,從實際出發,尋找其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使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持的基礎。藏族傳統生態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夢概述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明確闡釋“中國夢”的概念,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且“中國夢一定能實現”。2013年,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明確指出“中國夢”的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2017年,總書記在十九大上再次強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先進理論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形態、新成果,最大特點在于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緊密聯合在一起,看作是命運的共同體。“中國夢”描述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生生不息的歷史,道出了我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目標,繼承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實現中國夢必須走我國人民多年不斷探索和實踐出的、對歷史發展深刻總結的、符合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正確的中國道路奮,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而不斷奮斗。
二、藏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藏民族長期生活在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的高原地區,生活環境惡劣。隨著歷史的發展,藏族人民不斷調適自身的行為以改造自然環境的同時,自然環境又不斷向藏族人民提出新的要求,在二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藏族對宇宙、世界、自然與人的關系等各方面的道德意識與行為方式,藏族生態文化逐步形成。
(一)藏傳佛教宗教體系下的生態文化
藏傳佛教以“神靈崇拜”為基礎展開了自然生態思想,保護自然、真愛生命、尊重和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與生命權利、遵循和諧與節制的生活方式及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了以藏傳佛教為中心的生態思想。
生命平等觀。藏傳佛教認為自然萬物與人一樣具有同等的生存權利與價值,即眾生平等,因此,人們要向關愛自己一樣關愛他人,關懷動植物。
因緣論。藏傳佛教認為世間萬物處于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即萬物皆有“因緣”,離開這一先決條件,就不存在事物的產生與發展。因此,自然萬物需要一個賴以生存、美麗優雅的生態條件與清凈國土,即“凈土”。
“六道輪回”說。藏傳佛教認為,人死后歸于何道主要取決于生前的業力,只有行善者才能進入三善道,行惡者則只能進入三惡道。因此,只有對眾生持有慈悲之心,對動物也存有關愛之心,做不殺生、愛生、放生等出于慈悲之心的善業才能在死后進入善道。
(二)藏族傳統文化習俗中的生態文化
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藏族的傳統法律法規及生活方式中均體現出一定的生態思想,主要體現在傳統法規、居住和活動場所營建、傳統生計方式中。
(1)藏族傳統法規中蘊含的生態文化
首草原作為藏族人民生活之本,在藏族傳統的法規中對草原的保護具有非常明確的制度規定,造成草原失火、開墾草原、不按規定轉場、越界放牧等行為均在法律上被視為是破壞草原的行為,藏族人民非常重視對植物和水的保護。禁止隨意砍伐樹木,不許在水上游隨意便溺、污染水源等,如若侵犯神山圣湖,將會受到鞭答、逐出境地等處罰。同時,藏區禁止任何打獵行為,禁止獵殺獐子、狐貍等動物,否則將會處以一定的罰款。
(2)生活和居住場所營建中體現出來生態文化
在生活和居住場所的選址上,藏族人民選擇了“逐水草而居”的遷徙生活方式,這和藏區地域高寒,水資源匱乏的客觀環境有關。同時藏族大多順應山勢選擇房屋的位置與朝向,以便于充分利用太陽取暖,藏區游牧部落的規模、距離及遷徙頻率等均與草場產草量有關。這體現出藏族讓人民為適應特殊的自然環境而有意識的、自發的做出的選擇,反映出一定的生態智慧。高原地區藏族一般使用氈帳的民居形式,具有易拆建、易遷徙、不傷害草原且結實耐用的游牧生活方式,充分體現出節約資源、保護草場的生態思想。
(三)藏族傳統生活禁忌中的生態文化
在生產方面,藏族禁止在神山中從事挖掘、打獵、采集,禁止傷害神山上的各種動植物,禁止污染神山,這一切皆因為藏族人民對養育自己的神山與土地懷有敬畏之心,害怕受到山神地懲罰。在生活方面,藏族禁止人們向圣湖以及各類水中倒人污穢之物,禁止人們在水源附近污染水源;大多數藏族食用牛羊肉,絕不食用馬、驢等,大部分藏民不食用魚、蝦等海鮮類食品,也不得觸碰蛇、蛙等“龍神的寵物”等。對寺院、圣殿等神圣的地區,也有許多禁忌。如不得破壞寺院附近的花草樹木,不許在寺院周邊說大不敬的話等等。
三、中國夢與藏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繼承創新
“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要實現這一夢想,就不能忽視生態恢復和保護在實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指出“生命共同體”,強調了自然與人的統一性,遵循自然規律的重要性,與凸顯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夢”具有內在統一性。藏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發展對“中國夢”的實現具有深遠影響。
(一)繼承創新藏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藏族地區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必然
藏族經過多年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斗爭,逐步積累了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藏族傳統生態文化積淀著藏族人民獨特的智慧標識,為藏族地區的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智慧支撐,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藏族生態文化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國藏族集中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氣候高寒、自然環境脆弱,其生態的多樣性、復雜性、系統性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系統中占據著及其重要的地位,青藏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中責任重大。在吸收藏族傳統生態文化中的優良部分的同時,還應在新形勢下尋求繼承與創新藏族傳統生態文化,使其符合當今我國社會生態發展的需要,支持著“中國夢”不斷前進,是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必然。
(二)繼承創新藏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藏族地區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藏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藏族人民普遍心理構成的體現之一,是藏族人民長期以來歷經千辛萬苦的智慧體現,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支配著藏族人民的行動,體現著藏族人民樸素的責任感。“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保護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與責任之一,只有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為子孫后代謀福利,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夢”。藏族人民作為社會歷史的締造者之一,在長期與惡劣的生存環境作斗爭的同時繼承與創新著傳統的生態文化,為保護青藏高原地區生態不斷貢獻力量,同時與其他各族人民和諧和睦共榮發展,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共同實現“中國夢”。
(三)繼承創新藏族傳統生態文化是藏族地區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需要
面臨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生態保護迫在眉睫,青藏高原地區作為我國生態的重要屏障,我們要并且必須要保護好生態,藏族傳統生態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對人們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態度和行為上進行有效約束,對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歷史的進步,傳統的藏族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融合又有碰撞,二者都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都對人類開發與利用自然進行強制約束,都強調要合理利用資源資源。新形勢下國家急需整合各類生態價值觀念,塑造適應新時代的生態文化精神,傳統生態文化作為優秀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對青藏高原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具有一定的經驗補充作用,只有不斷繼承創新藏族傳統生態文化,保障國家和黨的各項政策有序進行、穩步實施,才能進一步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穩步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2]郭穎,賈友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J].人民論壇,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