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友豪
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科僅次于寫作的構成,閱讀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的大量閱讀,更要有教師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語文;多元解讀
一 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文本解讀,可從以下“五點”切入:
(一)抓住文本內容。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如一部《紅樓夢》,有人喻它為一部百科全書,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識,有琴棋書畫,有詩詞曲賦,還包含著醫藥學的、建筑學的、美學、哲學的知識,可謂包羅萬象。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先讓學生交流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情況。
(二)抓住文本語言。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但是漢語又是最朦朧、模糊的,在對有些具有多義性的模糊語言進行品味揣磨時,就可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段业牡谝槐緯纺┚洹叭瞬荒芡尽钡摹氨尽痹谶@里指什么?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親情的溫馨,生活的艱辛等。
(三)抓住文本主旨。文學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文學作品的主題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認識到種種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主題。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題就可有多種解讀。
(四)抓住人物形象。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體化的特質,加之閱讀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理應不同,這給我們鑒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新的可能。我們在分析文學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的思考爭鳴。如魯迅散文《風箏》,文中的魯迅是個愛護弟弟的嚴兄,又是一個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人,可在管教弟弟時行為又是十分粗暴的。
(五)補充文本“空白”。作品未經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有待讀者去發現、填補和闡析。在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對作品“空白”帶有個性色彩的填補,更是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也使語文課變得空靈和鮮活。孔乙己的結局,作者沒有明寫,只留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迷局,而“我”的叔叔于勒最終的命運又如何呢?莫泊桑也留有一手,這些大作家的作品主題深刻、寫作目的深遠,在教學中,讓學生自行補足這些空白,并且爭論不休,這就達到了教學目的,也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 做到“多元有界”,切實提高多元解讀效果
無論怎么“多元”,總有一個界限,總會有個“作品視界”范圍。“多元解讀”也只能在這個范圍內進行?!耙磺€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總還是莎士比亞所描寫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在某些細節上,大家的理解難免會有些差別,而在基本性格上,哈姆雷特絕不可能成為堂吉訶德。因此,“多元解讀”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邊際地亂解亂讀,并不意味著可以有絕對的“彈性”,而必須有一定的“規范”,必須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解讀范圍。
首先,多元解讀要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閱讀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更要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學會怎樣品味語言,捕捉文字背后的隱含信息,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獲得審美的愉悅,對文本作出既富有創造性又符合文本實際的解讀。如某位教師教魯迅《社戲》時,要求學生品讀“歸航偷豆”情節部分,有個學生說:“‘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這句話寫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們的野性和饑餓感寫出來了。”這位教師聽了,并沒有盲目表揚肯定學生,而是引領學生進一步品味揣摩語言,領會詞語的真正內涵。教師問:“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說:“從‘任憑‘圍‘撮等詞可看出?!苯處焼枺骸啊槭鞘裁匆馑寄兀俊睂W生看文下注解,齊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苯處熥穯枺骸叭藗儠谑裁辞闆r下,用手指捏取東西?在饑餓的情況下會這樣嗎?”學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燙手了?!蓖ㄟ^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領略了魯迅先生遣詞造句的準確美。
其次,多元解讀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多元解讀”是真實的閱讀,是孕育創造性品質的閱讀,理應受到格外的重視和尊重。我們應把文本多元解讀真正落到實處,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行為,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們期待著,在學生閱讀的枝頭上綴滿富有個性的花朵,鮮艷奪目。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馮淵.培養閱讀興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課外語文,2019(12).